五楼: l.oBcg[ 个人不会介绍《玉历宝钞》和《太上感应篇》给初学者看。理由同以楼主帖子。 X*O9JGh xNX'~B^4d 但不是所有的善书都不可以让初学者看的,如《了凡四训》这类的善书个人认为是可以阅读的。 }0;Sk(B> b_vTGl1_6 重点是要懂的决择。其次不可把善书与佛经同等看待。 jdM=SBy7q s.:r;%a 六楼: /^2CGcT( 这个现象比较奇怪。在大陆福建这里,普通的百姓,既信神(妈祖、张公祖师、黄公祖师),又信佛......让很多人不理解。 |<(t}}X tjxvN 4l 能让初学者一入门, 就学习佛教经典,应该是比较正确的途径,根据个人的经验,一些未接触佛法的人,你拿一部经书给他,他会紧张半天:担心这个我看得懂么,担心看了这个会不会着魔,担心应该如何放置经书等等...........如此种种,莫不是因为佛教衰微所致,普通百姓对佛法有很深的误解,要么认为佛法是迷信,要么认为佛法高不可攀,要么认为佛法陈腐可笑..... %F J#uQXZ `6F+Rrn 还是祈愿诸位大德,能够多出一点介绍正信佛教、佛教基础、佛教入门之类的书籍,以摒弃世人对三宝的种种误解。 M#a&\cqC }OrYpZob Qra> }e%* 七楼: kcS6 _l 1、心密三祖元音老人,他的法我修过,他是魔而不是什么佛菩萨再世。 f#P_xn&et U$'y_}V 2、转世投胎做人之前是要吃药的,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要不吃药很多人都会知道自己的前世事,有一点可以证明,大德入世之后他们也是不知道前世事的,到机缘成熟时他们才会豁然开朗,自己不知道就还要随便否认。 5pJ*1pfeo T//S, 3、对那些善书的理解个人比较赞同3楼的观点。 GwQn;gkF F=}Z51|:~ 八楼: Mm#[&j[Y 你说的是孟婆汤吧,让我这门外汉告诉你吧,这只是一个传说,非佛教的。 Dp^/gL= =i6:puf 九楼: J^ ={} 對待外道善書, 應從不同的角度探討. =M<z8R TpP8=8_Lh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k*1KP bk3Unreh "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习外书,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催外道者,方可学习。" $bGD%9
z U9#WN.noG "当作三时,每于二时佛经,一时习外典。" #T \ Jqru AW< "諸明慧者鎮學外典善品不修。佛言。不應如是常習外典。" o:UXPAj /2@["*^$ 1) 閲讀者自身的條件. Y&~M7TY b 0 {R/<N 少慧不分明者不应令习外书. *{5>XH{x XP;x@I#l 2) 合理的目的. (e.g. 弘扬佛法) 1q]c7" 3k'.(P|F 如明慧多闻, 爲了传布佛法, 对于宗教比较学的知识, 应该要具备若干程度的异教知识. Y8ehmz|g]J Z;b+>2oL 3) 時間的分配. )#`H."Z Q)^g3J 所以佛教主张学佛有余,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去看外书. 但重點仍是閲讀自家的經典爲主. H?U't
09 onl>54M^ 4) 其實根據以上律典的説法, 外典善品不修而且不應如是常習外典. PayV,8
R8<eN9bJ9 外道善書固然有勸善的内容, 可以給於基本的肯定, 但不宜依此做修持. 有些弘扬佛法的方針; 強調釋, 道和儒並弘, 甚至把外道善書作爲入門, 造成了非佛、非道、非儒的混亂. 要知道這類的善書很多與佛法的基本原則是相背的. jO)&KEh o6|-=FcvC 共勉 )}-$A-p# R]QpMj%o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