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Pages: ( 2/3 total )
本页主题: 佛教常识问答——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篇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19. 问:听了你根据“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四个论点来说明缘起十一义之后,对于缘起的理论,大致有所了解。是否可以说,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万有的解释?   答:四个论点实际只是两个论点——“无常”和“无我”。“无常”就是生灭相续,它不仅包括“刹那生灭”的意义,而且包括“因果相续”的意义。“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一身之内的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的主宰。所以无造物主的意义,实际包含在“无我”里面。“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一切法的总法则。所以“无常”和“无我”的教义被称为“法印”。 d D;r35h=  
OuV f<@a  
  20. 问:“法印”是什么? [hXnw'Im/  
  答: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可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28 18:15 | 10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21. 问:请解释一下“有漏皆苦”的意义。 a@niig  
  答:“漏”就是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著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做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烦恼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等叫做痴)是三毒,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为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Kamma),业就是行为(身业)、言语(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Samsqra),没有休歇。而生死轮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论,一般地说有八苦:生苦(婴儿在胎出胎时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的分离)、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五取蕴即五蕴,取就是烦恼,人的色受想行识以烦恼为因而生,又能生烦恼,所以叫取蕴。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总之,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上面所说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全面分析起来有“十二缘起”。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28 18:15 | 11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22. 问:请简单谈一谈“十二缘起”。 O.^1r  
答: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1)老死(Jarq-maraza),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是由于有(2)生(Jqti)。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3)有(Bhava),“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4)取(Upqdqna),取是追求执著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著可爱事物为我所有,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执著,就能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取又以(5)爱(Tazhq)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著,有追求执著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因。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惑、业、苦的因果关系。 XR.Sm<A[  
为了进一步考察生命欲(爱)之所以发生,则必须说明(6)受(Vedanq)、(7)触(Phassa)、(8)六入(Salqyatana)的关系。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着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色(境)时,红色刺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对象)六境的机能。 n|Smy\0  
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9)名色(nqma-rpa)。名色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又依存于(10)识(Vi``qza),识虽是名色中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对象)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行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行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qe_59'K  
以上所说是十缘起,如果就人们现实的活动的条件来观察,十缘起已经全面了,但如果说明生死何以无穷的原由,则又有行和无明二缘,共十二缘起。 Df_*W"(v  
(11)行(Sankhqra),“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看,它潜伏着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着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12)无明(Avijjq),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著,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 v*VId l>  
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28 18:15 | 12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23. 问:现在请解释一下“涅槃寂静”的意义。 })^%>yLfc|  
  答:“涅槃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老死忧悲苦恼,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生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缘,则生死苦灭。这样推上去直到最后,消灭无明缘则苦果之因“行”灭。无明灭、行灭、识灭,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槃。更明确的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槃,也叫做“现法涅槃”。涅槃(Nibbqna)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前面说过可以把涅槃解释为逝世,其实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便已经证得涅槃而成佛,不过当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槃”。直到他八十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槃”。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28 18:20 | 13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24. 问: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 ]v6s](CE  
  答:上面所说关于涅槃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的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 (Sīla)、定 (Samqdhi)、慧 (Pannq)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Panca Sīla)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 Sqmazera)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其后随着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我国西藏二百五十三条,汉地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2)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这是印度一般宗教徒所必习的,尤其是佛教徒修持的必要条件。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触等的粗分别,逐步发得身心轻安,终于能够把心——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一种无漏的智慧。定有世间的四禅和四无色定,有出世间的九次第定、三三昧等。从定而后能引发慧。(3)慧,是分别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戒、定、慧三学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修行法门,共称三十七道品。这里不一一介绍,仅简略介绍一下八正道:(1)正见,就是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知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是使自己的生活行动受正见的指导,使身口意合于法的法则;(5)正命,是正当的生活方法,反对诈欺仗势骗夺他财以养自己的邪命生活;(6)正精进,使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努力向正见所指的目的前进;(7)正念,经常忆念着正见,使正见不忘失而经常现前;(8)正定,在正见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清净的禅定。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28 18:21 | 14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25. 问:根据上面所介绍的四谛内容,可不可以说佛教是厌世主义,因为看不出它对世界有任何积极的理想和采取任何积极的手段? /ig'p53jL  
  答:从对待有漏的世界来说,可以说是厌世主义,但是佛教当时的创立,反映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它对人间世界也是有一种理想的。例如《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谈到转轮王统治的社会情况时,他说:那时候世界上土地平整,如镜清明;谷物丰饶,遍地皆生甘美果树;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康乐,少病少恼;富足如意,食不患苦;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已复合;金银珍宝,散在各地,与瓦石同流;人民大小平等,皆同一意,相见欢欣,善言相向;言辞一类,而无差别。从这段话里面,看出一种类似我国古人大同的理想。为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各种努力,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方面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特别得到发挥,但为当时各种条件所局限,佛教没有提出政治的和社会的措施。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28 18:21 | 15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26. 问:什么是大乘佛教? C\WU<!  
  答:大乘(Mahqyqna)和小乘(Hīnayqna)是佛教的两大宗派。 Q $5U5hb  
VM[U&g<8n  
  27. 问: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 d5z?QI  
答: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 .o?"=Epo  
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槃的境界。 5C&]YT3 )  
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28 18:24 | 16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28. 问:什么是菩萨? 28N v'  
  答: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a)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PD*)Uq&  
!L)~*!+Gf  
  29. 问:什么叫做六度? qbwX*E~ ;  
  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Dq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第二是持戒(S]la),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第三是忍辱(Kh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第四是精进(Viriya),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第五是禅定(Samqdhi) ,第六是般若(Pannq,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kUp[b~  
B9glPcy}SS  
  30. 问:什么是四摄? 1dgy-$H~  
  答:摄(Sangaha-vatthu)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Peyyavajja),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Atthacariyq),为大众利益服务;第四是同事(Samqnattatq),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28 18:24 | 17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31. 问:菩萨为了利行同事,是否应当学习世间各种学问? _+vE(:T  
  答: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佛教要求菩萨行者学习五明(Vidyq就是“学”):(1)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2)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3)医方明,即医药学;(4)因明,即逻辑学;(5)内明,即佛学。五明是学者必须学习之处。“学处广大,悲心恳切”是菩萨的条件。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尽一切学。 yG`J3++ S  
`~hB-Z5dI  
  32. 问:请再讲一讲大乘佛教的其他特点。 *h `P+_Q7  
  答:其次是根据缘起的道理而说法性空。这就是说,一切法既是因缘和合而起,所以都没有实体;换句话说,一切法都只是因缘和合的现象,在现象上找不到作为主宰的本体。前面所说的“诸法无我”是指人的“我”,现在进一步说法的“我”也没有。前面是破“人我执”,说“人空”;现在是破“法我执”,说“法”空。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28 18:26 | 18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33. 问:佛经中有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什么意思? - DO  
  答:这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的,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这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简单解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地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实相”。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法印,称为“一实相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如前面所说“无住涅槃”和“菩萨六度四摄”等教义,都是以缘起性空的理论为基础的。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28 18:26 | 19 楼
«1 2 3» Pages: ( 2/3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洞天福地社区 » 法海拾贝


Powered by 净业寺 ©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