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过程: n9A7K$ZD@
->O2I?
泰山佛教以禅宗为主,最早传入为汉代,至东晋朗公来泰山,佛教才开始兴旺起来。当时齐州泰山成为山东最早的佛教中心。高僧朗公在岱阴东北麓昆瑞山创建神通寺,在西北麓方山建灵岩寺。神通寺是我国佛教史上的名刹,也是山东地区最早的佛寺。灵岩寺则是禅宗北派降魔禅师讲法所在地,影响很大,鼎盛期僧众达1000多人。 7J|VD#DE$Y
僧朗是东晋时期的和尚,曾经就学于西域来的高僧佛图澄。据说佛图澄很有些法术,除了精通佛法外,还能够役使鬼神、呼风唤雨、与天神交通,把香油胭脂抹到手掌上,就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事情。这自然是神化或者演义,但有关其治病救人、起死回生的医术恐非夸张。因为,早期和尚在传播佛教的时候,为了博得社会的信任,曾经依靠医道或某些“法术”取信于人,迷惑信徒,最终将佛陀的教义兜售出去。僧朗作为佛图澄的高足,在接受佛教学说教育的同时,很可能也学到了一些法术,如传记所称其能够明天文地理等本领,就是佛教之外的学问。 h0-hT
也许正是因为僧朗和其师傅一样“硕学渊通”,所以他在卓锡山东之后,当即得到了统治者们的尊崇和重视,不但盘踞山东地区的南燕国主将其奉为神明,而且远在江南的东晋皇帝,入主长安的前、后秦国王以及异域他邦的高丽、昆仑等国家元首等等,也无不奉金赠银,支持其发展佛教事业。山东第一寺由此蜚声中外,僧朗也被尊称为朗公,其寺院也被呼为朗公寺,寺院的规模也因此而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影响最大的佛教胜地。 H nUYqhZS
第一个在神通寺开凿佛像的和尚叫沙栋,他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神通寺西邻的山崖上造就了第一尊佛像,开始了依山凿崖的佛教功德。这个叫沙栋的和尚时年七十,应该是在神通寺供职的僧人。25年后,另一个叫明德的僧人继踵而至,于贞观十八年(644年)造石像两躯,其原因和沙栋一样,也是感觉自己年事已高,“风烛难依”,遂出资雕造两尊佛像,寄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此后,明德和尚又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7年)再次造像,并题记说明造像目的。 GXjfQ~<]
和尚造像,在南北朝时期本算不得什么豪情壮举,不过是平常的一项功德而已,但沙栋和明德敢在初唐时期开始神通寺的摩崖造像事业,则不能不多少担一些政治风险。因为,初唐时期的统治者对佛教并不怎么推崇,对于开窟造像等活动也不怎么提倡。特别是当有人向唐高祖进言其嫡系来自于老子之后,唐朝的皇帝们一直视佛教为非正统宗教,而且,当唐朝革了大事崇拜佛教的隋王朝的命脉后,自然也不能很快地和隋朝的统治者“同流合污”。因此,在全国上下高扬老子和道教思想的时候,沙栋和明德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劈山削崖,雕造佛像,也称得上是非常之举。这从两位僧人造像题记上也可以窥见些许端倪:只为自己祈祷,不管其他闲事。但是,正是两僧人的提倡,使神通寺遗址又增添了一处亮不可替代的风景:后来的善男信女,紧随其后,把造像的面积扩而大之,形成山东地区最大的唐代摩崖造像。 k.^coI5
朗公和尚选择的这片净土,史称金舆谷,其形势俨然一座高背靠椅,坐北面南,藏风蔽气,为济南南部山区首选风水宝地。因此,1600年的佛教事业,为这里留存下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迹。地上地下,隋唐及元清佛塔、殿基、石柱、柱础、古井、古碾、碑刻等等,俯拾皆是,目不暇接。沙栋和明德又在佛寺之外,倡导了新的景观千佛崖摩崖造像。后来的主持们还以长眠的方式,在遗址上营造了一片塔林。寺院遗址、摩崖造像和高僧的墓塔林,使神通寺遗址格外引人注目。当历史跨入当代之后,这里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保护,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将四门塔等四处重要遗迹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遗址之上拥有如此众多国家级别的重要文物,不但济南第一,山东第一,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少见的。这是三位和尚的功劳,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 此贴被清凉地在2008-11-24 07:5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