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

洞天福地社区 -> 红尘清泉 ->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清净妙莲华 2008-11-26 20:50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 `3'4_@7s9  
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cA4erBP  
|.{[%OJP  
    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h ngdeGa  
这是形容西度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 859ID8F  
,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诗中有「隔断红 WmTg`[  
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 (4"Azo*~![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 2>'/!/+R  
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CAtdx!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 0Q5fX}  
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 s^>1rV]=(`  
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 M2rgB%W)m  
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IA{I |g<  
|P`:NAf2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 'Ej&zh  
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 97\9!)`,  
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zOT(>1'  
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 <69Uq8GI  
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 ST25RJC  
,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 yQdoy^d/4  
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 ]`u_d}`  
,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 rF)[ Sed:T  
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 OE[N$,4I*  
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 +kZW:t!-  
,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 J(B{B7|  
b&xlT+GN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 (@ixV$Y  
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 i5CBLv  
隐于山林」。这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 B,avI&7M;S  
。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 ?)mM]2%%  
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碍,处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 \zv?r :1t  
要去分别。 a_amO<!   
pipqXe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 h?+bW'm  
、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  KSB{Z TE  
佛门中找一条□安偷生之路,所谓:伴著青磬红,了此残生。这景象是非常消极 ~"8)9&  
、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 _'"$,~ZWY  
和正途。 5$Da\?Fpn  
e sDd>W  
    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也并不等于出家。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 mrId`<L5l{  
家只是少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 4.qW ~ W{  
三宝和施予众生:施予三宝是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 !/wR[`s9w  
、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 &0*IN nlc?  
是出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 #azD& 6`  
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故所谓看破红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 mQ qv{1  
:Miri_l  
    至于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 ^Uq"hT(41  
、净化人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 ZINqIfc  
佛化人间的旨趣。在家学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于家庭、社会、国家 -9> oB  
都应尽责尽分。所以学佛之后的在家人,他会更积极于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 cgF?[Z+x  
。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为出家、在家两类的原因;出家菩萨是无牵无 N_eZz#);  
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 K6nGC  
\'.#of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于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 fsH =2p  
人间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一,绝对的多数是属于恋世型的,对于任何 y;1l].L  
事物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不知生为何来,死向 D0HLU ~o  
何去?活著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第二类 ZA Xw=O5  
人是厌世者,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是消极、悲观,对于生命抱著无 ExJexjOWI^  
可奈何的态度。因此,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而过隐遁 Fg<rz&MR  
的生活;后者若不自杀而死,也会逃避现实,抑郁以终。第三类,是属于放得下、 /`vn/X^?^  
提得起的人。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间众 3r]N\c  
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于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就是被后世 b%"Lwqdr7  
称为贤者和圣人的型范。 `/\Z{j0_  
QGM@m:O  
    以佛教的观点看,第一类人是凡夫根性;第二类人,类似小乘根性;第三类人 ZQ'bB5I  
,类似大乘根性。不过,若以佛法化导,第一类人虽是凡夫,也能够渐渐获得智慧 U f <hzP  
,洞察世间现象,为人们减少烦恼,为社会减少灾难。第二类的小乘根性,则至少 +?[,{WtV  
不会愤世嫉俗,或者寻短自杀,而会积极修行,早求出离生死苦海。进而也能为人 #I] ^Wo  
间留下自我奋发,自我救济的模范和典型。第三类大乘根性者,则能由于佛法的化 q#!]5  
导,而赋予无限的生命、无穷的悲愿,生生世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化人间, 'I8K1Q=/  
成就佛国净土;不仅度人,也要度尽一切众生。他们不会因阻挠而失望,也不会因 I|oS`iLl$  
便利而狂热;时时努力于因缘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却永远精进不 hA!k kNqV  
懈,像这样的学佛态度,当然与看破红尘的观念了不相关。

菩提树枝 2008-11-27 18:13
学习了...顶礼师父

净悟禅香 2008-11-27 18:48
我觉得当善根成熟时,就会自然学佛修行。


查看完整版本: [--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 [-- top --]


Powered by Lxwa © 2008 DoTFD
Gzip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