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白話釋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owotou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250
威望: 255 点
银子: 446 两
贡献值: 4900 点
在线时间:663(小时)
注册时间:2008-05-05
最后登录:2011-02-10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白話釋

0
4W}mPeEeV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白話釋(卷上)\圓烈阿闍梨 譯白 $9@AwS@Uu  
1 J}ML}h)  
遼代 五台山金河寺 沙門 道殿 集 hVAatn[  
HiBI0)N}  
民國 密宗 總持寺派 大阿闍梨 普方金剛 校訂 3O;"{E= <  
Mmg~Fn  
傳法阿闍梨 圓烈金剛 譯白 "Q{ l])N  
]LEaoOecu  
(本文由 王武烈阿闍黎 授權刊登網路,歡迎網路流通,未經同意請勿印刷出版) JKy~'>Q  
sPXjU5uq#  
我們應當明白,釋迦牟尼佛應化人間,教化眾生四十九年,這一代言教雖然包含了許多論說,其中道理卻是非常淵博深奧。這些都可以把顯教和密教的重點,統括無遺。顯教所注重的是經藏、律藏、論藏三種藏集;密教所注重的是諸部陀羅尼藏。佛教的傳入是在永平三年,後漢明帝夜夢金人後,派遣中郎將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十八人出使天竺國(古印度國之一)後,邀同沙門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回洛陽成立白馬寺後開始的。 `F3wO!  
1}Y3|QxF  
從那時起,三藏經典便漸漸傳布在中國了。隨後善無畏金剛上師在唐朝時來到中國,使五密(五乘當中各各有密,五乘者: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在中國盛行,當時社會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人士都敬仰密法,尤其學佛七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男居士、女居士)也共遵修持。 EWQLLH"h  
D$@2H>.-  
佛法原本沒有什麼是是非非的言論,只是因為凡夫修這些尊貴的佛法,經過時間太長遠了,便生出了錯誤的見解,而且越積越多,到了現在(唐善無畏金剛來華時是西元七一六年,於開元廿三年圓寂時是西元七三五年。遼天佑皇帝是遼道宗尊號,王位四十七年,崩於西元一一○一年。道辰殳大師距唐約二百七十年,距今約九百年),或有只看到顯教經典的人,就輕視誣責修密宗的行者;或有專修密宗真言的人,便忽略了顯教可貴的要旨。 ~@(C+3,  
4c[/%e:\-  
於是在名相上繞圈子的人,便很少有人去求入道之門;專修學字聲的人,少有懂得去作持明原來的軌範,最後使得甚深的觀行法,也變成了名辭來討論了。秘密神通的密宗所修的是梵音陀羅尼,能夠把梵音翻成中國音,那是不會缺乏人才的。也因為這些人才也很多了,所以我今天特地把我歷生所研究出來的,顯教和密教二宗之中,能夠修持成佛的心要,大略的標列出來,希望今後有人照著去修持,不久將來會有更多人修學到圓通的境界。 \+=`o .2  
{e q378d  
首先,依照教理,把它分成四門:一、顯教心要。二、密教心要。三、顯密雙辨。四、慶遇述懷。(下文四段中,為求文章不顯得繁雜,其中引用經典上的道理或文句,希望讀者自行查閱,不再詳加注明)共集成為這本心要集。 gA% A})  
.rS. >d^n  
顯教心要 >|yP`m   
@BG].UJo  
關於顯教心要所要談到的,在唐代賢首清涼大師便把如來一代時教,分判成五種教乘。 /0$fYrg>J  
uB#U( jl  
第一、小乘教。小乘教的經典是依據原始佛典〈阿含〉等六百多卷經典、〈婆沙〉等六百多卷論典。這些經論是專門述說一切法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的道理,提示給我們明白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仍是個不妥當安穩的地方,告訴我們去除我人執著的真理。所修持的是自行了斷自利一方面的法門,修這些法的人都喜愛獲得小乘的聖果。 -m@PqJF^  
k/sfak{Q  
第二、大乘始教。大乘始教又有兩種。 !0vLSF=  
「法相宗」:法相宗依據〈深密〉、〈佛地〉等數十種經典,〈瑜伽〉、〈唯識〉等數百卷論典,所談到的是一切法都緣出唯識,告訴我們生空(眾生空無)、法空(事物空無)的真理,以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直趣向大乘佛果,其中大多談到法相的道理。 /V63yzoY  
「無相宗」:無相宗所注重的是所有般若部等一千多卷的經典,〈中觀〉、〈百法明門論〉等數本論典。告訴我們一切法本空,只因眾生無始以來執著迷妄,認幻假事項為真實才受輪迴。要想得證菩提聖果,便要修習六度萬行,其中大多所談的是無相空義。而法相宗和無相宗,所以立為大乘始教,意思是說這兩宗大乘教的初門。 EB*C;ms  
(\!?>T[En  
第三、一乘終教。一乘終教所依據的是〈妙法蓮華經〉、〈涅槃經〉等四十多部經典,〈寶性論〉、〈佛性論〉等十多部論典。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從本以來便存有了,這佛性靈明不昧了了常知。可惜無始以來眾生迷亂顛倒不能自覺開悟。若想修成佛果,一定要先了悟自家本具的佛性,然後稱性修習本有無量妙行,這些經典大多談論法性,是大乘盡理之教,其所以稱為大乘終教,意思是說盡理為最終目的。 A=IpP}7J  
 !Q*w]  
第四、一乘頓教。一乘頓教所修習的是〈楞伽〉、〈思益經文〉,這頓教是禪宗始祖達摩尊者所傳的,所談的是一切妄相本是空,真心本來清淨,沒有什麼煩惱,菩提佛性人人本來具有。專談真性,不必依次修持,只要頓悟佛性,即心即佛,所以稱之為大乘頓教。 Z4rk$K'=1w  
b*H*(}A6"'  
第五、不思議乘圓教。不思議乘圓教所注重的是〈華嚴〉這一大部的經典,華嚴十地一論全是談說毗盧佛法界、普賢菩薩行願法海,其中所有事理因果,一具一切,重重無盡,總含以上諸佛教化,沒有一樣不融合在其中,稱言真性自在無所障礙。〈華嚴經〉所記載的,不落於特殊偏獨之處均能十分圓滿,所以叫做圓教。 r/HTkXs I  
{+nf&5E 6  
以上分判的五教,越前面的是權宜之說,越後面所談是甚深真實的教法,倘若以圓教的觀點來看,前判四教只是因應那些根基的人所立權宜的教法而設立的。(不過我們若缺了前判四教,專執圓教才是真實,對於佛法來講便不算圓暢了,因為五教同時宏傳,偏圓俱足,才能合適複雜根性的眾生)現在我們再依圓教的修行,把它又分成初悟毗盧法界及後修普賢行海兩類來談談。 jM @N<k  
Dh}(B$~Oz+  
先講初悟毗盧法界,即是〈華嚴經〉所說的一真無障礙法界,或叫作一心無障礙法界。 a(=lQ(v/?  
0{vH.b @  
這法界中本具三世間(一、器世間:一切國土。二、眾生世間:一切有情世間。三、智正覺世間:一切聖人世間)及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 ?$T^L"~  
iy_Y!wZ{  
一切有染純淨種種法,沒有一樣不是從這法界所出。這是一切凡夫和聖人的根本真心(也是根本真身)根本真心可以用一、同教真心及二、別教真心來代表,而在同教真心中又包含終教真心及頓教真心兩種。關於終教真心在下面先談到,再談頓教真心。 'O\ y7"a  
,B_c  
〈首楞嚴經〉記載說:「當知道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自家真心好比太清之天,十方虛空好似一片雲而已。可知道真心極大,虛空極小。而諸世界是處於十方虛空中,那跟真心比起來更渺小得很。〈首楞嚴〉又記到:「虛空依大覺真心而生,好像海中冒出來的水泡而已,這有漏不完全的微塵數般眾多國土,都依十方虛空所生。」由此可知諸國土是小中之小了。更又記載:「真心遍圓,含裹十方。」反過來看父母所生的肉身,比如是十方虛空中甚為微細的塵粒而已,吹一微塵若存若亡。 <oV[[wl  
Em^~OM3U$q  
又記載:「只是不明白色身和身外的山河虛空大地,同樣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說:「一切世間所有諸物,都是菩提妙明真心。」(當然這妙明真心,並不是說世間諸法在真心內另外有其體,而是說所有虛空大地,情與無情事物,完全都是一味妙明真心,凝然清淨,不增也不減的。) g(;OUkj$Zp  
CtV|oeJ  
由於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把這真心迷忘了,妄認地水火風聚合的肉身是實實在在的,把攀緣思慮的妄想當作真心,好像百千個澄清大海不認,反去執著一顆小小的浮泡。(倘是體會了這四大之身,緣慮之心,全是緣生無性,也都是真心。譬如明白了浮泡緣生無體,破了泡還是海水一體。) 6>oc,=MV/  
^L)TfI_n  
可惜近來有些迂儒生徒,罕見佛經,突然聽到了這種廣大真心,嚇昏了不敢相信。我說這些都是如來親說的真理,只是我們凡夫自心迷倒不見,那裡可以不信呢?就〈莊子〉這本書上說,北海有一條魚名叫鯤,其魚身不知有幾千里,這魚可以變化為鳥,叫作鵬,就僅僅是鵬的背部不知有幾千里寬,當鵬振翼飛起時,翅翼就像是天上一片雲,當牠要飛移向南海時,水擊三千里,一衝上天九萬里高。〈列子〉書說:世上那裡有這種龐然大物?但是大禹治水時親眼看到,伯益把牠命了名,夷堅聽到此事便記下來。所以不要因為沒親眼看見,便不相信有這種怪物。通俗書籍所說有相物尚且有人證實,何況如來親說無相真心,應可由修持去體會。 cjJfxD&q  
2QM{e!9  
〈寶性論〉說,裹在卵穀裡不知道宇宙通泰博大,像井底之蛙的人也不少。 B+mxM/U[c  
8Znr1=1   
頓教一心者又叫絕待一心,這絕待一心,充滿清淨,沒有雜物,一切妄相,本來是無,絕待真心本來清淨。〈華嚴經〉記載:「法性本是空寂,無所取也無所見,性空即是佛,不是用凡夫心可思量到的。」〈大乘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從元本以來,離去能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從沒有變易過,不可破壞,只是一心,所以稱為真如。」前面終教說法,為隨眾生根機,便說有色身山河虛空大地世間諸法,叫眾生離去妄想歸於真如一體,了達色身山河大地虛空世間諸法,全身一味妙明真心。 ft1#f@b.  
$#p5BQQ|  
現在談到頓教中所說,本來沒有什麼色身山河大地虛空世間諸法,全是一味絕待真心。所以清涼大師說:「總不教說法相,唯有叫人辨得真性,便可了知一切法界。本是一味絕待真心,寂靜清淨,不生也不滅,不增也不減。」如果想更進一步的了解周遍法界,就拿一顆晶瑩清淨的圓珠來說明,這真心像圓珠朗然光潔沒有影像,無有內外的分別。清涼大師又說:「照體獨立,物我一如。」達磨祖師說:「我所傳的是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就是傳這絕待真如本心。 V7r_Ubg@K  
x\(#  
〈曹溪宗記〉:「明鏡本清淨,不必再用拂子把塵拭擦。」也是說這真如一心。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不明白此心,所見諸相都是虛妄,像是生了眼病,顯得眼花撩亂。所以〈圓覺經〉記說:「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若了真心本無諸相,比如虛空中本無諸花。 1[8^JVC>6  
A[ncwJ  
〈圓覺經〉記說:「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流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因造作故無,乃本性無故。今頓教中空花之比喻,甚為切要。現今緇素大德修習禪門者極廣眾,但開解此心多不入神。如葉公好龍,逢真龍現前卻愕然不顧。若未悟此心,非是真禪。所以修禪者要先悟此心。 6lv@4R^u  
r)>3YM5  
再次談別教一心,這別教一心就是一真無障礙大法界心,包含三世間,具有四法界,全然此心,沒有障礙。即知包羅法界,圓裹十方,全是一真大法界心。在這一真大法界內,所有凡夫聖者,所有理事,隨便舉出一法,也都是含容在大法界心中,甚至於一粒微細塵粒,也都是大法界心。 "YY<T&n  
X%j`rQk`  
〈華嚴經〉記載說:「華藏世界所有微塵,一一塵中又見法界。」一塵即是大法界,在這一塵中的大法界內,復又舉出其一塵,也皆是大法界。若橫若豎,重重舉出,重重都是大法界心。所以清涼大師於〈華嚴十地品疏〉說:「天帝珠網交攝無盡,一心是也。」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迷妄不知無盡法界是自身心,自身心中本具帝網無盡色心功德,即與毗盧遮那身心齊等,卻把自家無障無礙的佛性身心,弄得顛倒雜染而成為眾生。 CuvY^["  
Z,e|L4&  
譬如金輪聖王能統治四天下,身體智慧都具足完全,生活富樂無比。一天忽然在昏睡中夢到自己變為螞蟻,忘了自己本是金輪聖王,卻認為自身便是螞蟻。(無盡法界之佛,用世間比喻法也難形容出,上舉之例只是比喻迷真執妄而已,智者應該明白)所以想修成究竟佛果,一定要明悟這毗盧法界,若是不能明悟此法界,縱然是經過多劫修習萬行,總是徒然無功,白白辛苦一番了。照這樣成不了真實菩薩,當然也成不了佛了。 jH!;}q  
\X _}\_c,d  
〈華嚴經〉記載說:「不了於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清涼大師說:「不依此開悟,所說一切都不是真實的。自以為是在修行,原來仍舊招結罪業。」這無盡法界一心,人們很少能聽到了知道的,知道的也很少去相信,能相信的很少能了解,能了解的更難達到這種境界,是以多劫來的菩薩也是不信不解,就是聲聞乘最上境界的小乘者,對這無盡法界一心,也好比盲聾人從來不知道。希望宿昔已有此圓乘根基的人,多加留意,倘若能信悟透澈,便當即刻生於佛家。 rDhQ3iCqo  
PA ?2K4  
恐怕還有人難相信,現在再舉一個例子來說,在〈法苑珠林〉記載一件事:「有一能法術的人在路上行走,看到來了一個挑擔子的人,擔上有一個籠子,這籠子有 一升多一點的容量,術人便向挑擔的說:『我走累了,想到你籠子裡休息休息,可以嗎?』挑擔子的人想,有這種狂人?便說:『隨你便!』術人便跳入籠中,籠不見變大,術人不見變小。便被擔著走,擔子並不覺得重,走了數十里路,擔人在樹下吃飯,便叫術人也出來吃吃,術人說他自備飲食,擔人只見籠中擺了種種器物飲食,術人又說要和他太太共食,便由口裡吐出一個女人,這女人很漂亮,兩人吃飽了,術人就先睡著了。 ZY]$MZf5yo  
hxH6Ii]\  
婦人告訴擔人她另有情夫,也想來吃飯,等下丈夫醒來時不要告訴這作事給他知道。婦人便從口裡吐出情夫,兩人又繼續吃下去。這三人在籠中並不顯得很逼迫狹窄。過了很久,那術人丈夫身體動了,像是要睡醒了,這情夫向擔人說再見,婦人便把情夫吞回肚子裡。隨著丈夫也醒起來,又把婦人吞進肚子……。」 6QCV i  
't&1y6Uu  
這故事所說世間小小法術尚且這般重重奇怪,這般重重相容不顯得有少許障礙,何況毗盧無障礙法界呢?所以希望讀者細思相信,必能體會了解,不要因這境界太高,不敢去嘗試白費此生就可惜了。 n]`]gLF\i  
k6&~)7 -f  
顯教心要最後談到的是普賢行海: 'ia-h7QWS  
}P0bNY5?%  
當我們已了悟無障礙法界於自本心,其中本來具有十華藏世界所有的,微塵數那麼多數量的相好,加上有帝珠網般無量無盡的神通功德,這和十方世界諸佛更沒有什麼差別,奈何凡夫由無始以來執著妄情,因習成性。不容易立即盡除,使得我們本具有的神通功德,不能盡得自在發揮受用。 -^2p@^  
xb3G,F  
因此必須依普賢行海,修回本有自家毗盧法界,使得無盡功用能儘速現前。在〈華嚴經〉記載說:「修此法者,少作功力,但能疾得菩提。」雖然普賢行海浩瀚無涯(一藏教中所說行門,都是華嚴普賢之行,但為應對淺顯根機,宜支流分出之。)不過現在我們可以把這觀想修行法,用五門來敘述一遍。 6qFzo1LO  
$f0u  
五門是一、諸法如夢幻觀。二、真如絕相觀。三、事理無礙觀。四、帝網無盡觀。五、無障礙法界觀。 cZ|*Zpk  
&qG/\  
先說一、諸法如夢幻觀,又叫當事法界觀。這種觀法是要常常觀察觀想,一切染淨諸法,全都不真實的,好似夢幻一般,連能觀的智慧,也是同夢幻一般。在〈華嚴經〉記載說:「譬如夢中所見種種異相,世間一切同是如此,與夢幻無差別。」又說:「要度脫所有眾生,先叫他知道法也是夢幻,眾生和夢幻無差別,了悟這些夢幻,便沒有所謂的眾生。」〈金剛經〉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肇公說:「虛兮妄兮,三界不實,夢兮幻兮,六道無物。」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執一切法而為實有,便生起疑惑造作業報,而輪迴六道受苦。如果能常常想到一切名利怨親,三界六道,全都不實在,好比夢幻一般,那麼愛惡之心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 )'T].kWW  
* 3fl}l  
在〈圓覺疏〉中把夢幻觀起了另一名字叫起幻消塵觀,天台宗叫它作假觀,又叫方便隨緣止。分別鑒照一切是觀,能寂然不亂就是止。最好在觀中有止,在止中有觀的能力。以下所談止觀都可以用這種說法來解釋的。 &)tiO>B^6  
5z,q~CU  
夢幻觀的方法有下面五種。如果一個初學的人,已經深信解悟上面所談圓教的理論,然而仍舊有厚重的煩惱,尚不能習得夢幻觀,那麼先要學不淨觀。 oo\^}jb  
L%/>Le}VX  
不淨觀是觀照我們肉身有五種不淨: Os'E7;:1h  
py:L-5  
一、種子不淨:我們是由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結合孕育所成,就〈智度論〉上說,這不淨的身子,不是什麼奇妙寶物,不由清淨潔白地方生出,是從母親陰道生出。 1C{0 R.  
?.Vuet  
二、住處不淨:在母親子宮裡,上被心臟、肺臟胃臟壓著,下被膀胱大小腸逼迫著,子宮裡充滿了不乾淨的污穢液體,受精卵就在這樣的子宮中孕育著。又〈海山記〉述說:不淨乃作衣裝,污穢便為飲食,就是描述住處不淨。 M$%ON>K q  
T&dNjx  
三、自體不淨:我們身體上有三十六種物體成分,都是不淨物所生。這三十六種物,在肉身表面的有十二種:頭髮、體毛、指甲、牙齒、污垢、汗水、大便、小便、眼屎、淚水、鼻涕、唾液。肉身表體上的有十二種:表皮、體膚、血、肉、脂肪、膏髓、膜皮、骨頭、血髓、筋肉、血脈。肉身中的也有十二種:心、肝、膽、肺、脾、腎、腸、胃、生臟、熟臟、赤痰、白痰。從頭到腳,沒有一樣是乾淨體。所以永嘉大師說,這肉身臭皮囊是裝糞便用的,是裝濃和血的盆器,肉身流溢不淨液體,不知有多少蟲蛆也住在這裡,這和臭魚市場或是廁所茅坑有什麼兩樣? JxtzI2  
]jxyaE&%4  
四、自相不淨:眼、耳、鼻、口、尿道、肛門、產道、隨時分泌許多惡臭液體,污垢、膿涕、淚水、涎唾、尿屎、所以〈智度論〉說:「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中,常流出不淨,如漏囊盛物。」 i@nRZ$K  
'1LN)Yw  
五、究竟不淨:人死了便脹爛臭穢、血水膿汁流出、生蟲啃咬鑽營,近都不敢接近。天台宗教法說:從足至頭,從頭至足,循身觀察,唯見膨脹臭穢壞爛,大小便道蟲濃液出,臭劇如死狗。〈心地觀經〉說:應觀自身臭穢不淨,猶如死狗。〈金光明經〉說:我等從久來恃此身,臭穢膿流不可愛,雖常供養懷怨害,終歸棄我不知恩。 -Yse^(^"s  
=o~+R\1ux+  
初學的人按照上面所說五種自身不淨觀法成就,便再觀察他人,不管是男是女,人體總是不淨,一直觀到世間一切動物有情之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這樣深深的觀察後,就不會對肉體起貪愛心。在〈阿含經〉上說:「從前有一位國王喜歡淫欲,有一位比丘用一偈諫告國王:目為眵淚窟,鼻是穢涕囊,口為涎唾器,腹是屎尿倉。可是那國王不夠聰明,仍被色慾迷著了。」所以貧道我深深體察出來,便出家修佛去。 s 0Uid&qE  
W9Azp8)p]  
天台宗教說:「光是修不淨觀,也能成大事,好比靠海上漂浮屍體,扶著也可不溺死。」 z2YYxJ c&w  
>^Wpc  
夢幻觀觀法第二種是骨鎖觀,先觀想自身頭額上,皮破肉現,肉又腐爛掉,只見白色頭骨,然後一再觀想,由小塊漸漸大塊,一頭腐爛只剩白骨頭,然後全身肉腐爛成白骨,觀想自身成為一具白骨骷髏清楚後,再觀他人也同樣肉身爛墜成白骨,第二具白骨觀想成功,再如次觀想一房中的人、一寺中的人、一城的人、一國中的人,一直到遍地都是白骨人,連海岸邊都層層充滿了白骨。 3WF]%P%  
m`-:j"]b$  
為令觀心增長,再反觀回來,見一國都是白骨,漸見一城一寺一房一具,又一具白骨中,乃至漸漸只見眉間少許白骨,然後專注在眉間上湛然而住。這樣反復修習,直到得定,這白骨觀觀想成功,所有一切色慾貪愛自然會消滅掉。 ,.p 36ZLP  
pJ}U'*Z2  
夢幻觀第三法叫數息觀,作數息觀時,應該由淺息至深息次第進修。首先要調和身體氣息,不要有乾澀或太滑的感覺,一心專注,計算鼻息出入,先算吸入鼻息,後算數呼出鼻息。由一到十,算到十再由一開始,終而復始,由想心去算它,不叫它散亂了。如果感到自心不假功力,這樣隨它由一到十的數息,便要連心也隨息出入,息入時心隨入,從鼻至喉,從喉至心臟、肚臍、脛骨到腳指頭,息出時,心也隨出,息出到身外一傑長(一傑約一尺)、一尋長,心也如此,一心永恒隨息的出入,等到感覺心息可以任運相依出入了,便再把心繫念在眉間或鼻端,安止其心,觀息住身,如珠串中縷絲。為冷為暖,為損為益。 8(Te^] v#  
>y#MEN>?  
若是又感覺到湛湛然喜悅的樂趣,就再加入微細體察這小小的出入息,和觀全身三十六種不淨物。又觀察心識剎那不住。照這樣修習,覺得氣息出入,遍諸所有毛孔,就會使心眼開明,洞徹身內三十六物及體內的蟲戶,這樣才更轉修其餘行門。另外還有其他此類教法,恐怕講不完,就談到這裡。有許多經典中說,觀照出入息,是三世中諸佛修道的初步。 3]?='Qq.(  
J{dO0!7y  
夢幻觀第四觀法叫作我空觀,從字意上推尋,我空的觀法,就是把現在這個肉身,觀想只是色相和妄心和合的假體。這色身包含了地、水、火、風四類,所謂毛、髮、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都屬於硬性、粗糙,帶有粘性的地的元素存在;凡是涕、唾、膿、血、津液、涎沬、痰、淚、精氣、大小便利,都是屬於液狀水質,帶有粘性的水元素存在;凡是身體內吃喝、咀嚼、品嚐消化後變成為熱能取暖的粗狀帶有粒性的是火元素存在;凡是肚腹、腸內、循環四肢的風、吸入呼出的氣,或其他呈為氣性帶有粘性的內在是風元素。這四元素成為肉體。 k1xx>=md|C  
Jw}t~m3  
再者受想行識四類是心,領納是受、取像是想、造作是行、了別是識。這色心八類,那一類是我?如果每一類都是我,我豈不成了八個我?何況色中更有三百六十節骨,加上皮、毛、筋、肉、心、脾、腎各各不同,連可分別的心識又都不同,見到不是聞到,喜不是怒。既然有這麼眾多的物件,不知該把那一個當作是我,若都是我,我就成了百千個我,一身之中就紛亂雜碎了,但是除了這些東西,好像就沒有另外的東西,想來想去也想不出什麼來。 lqOpADLS3  
r+ 8Tp|%  
便可知道這日益變幻的肉身只是眾多因緣物件的假和合體,本來都不是我。初學的人晝夜作此觀是很好的修持法,由於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便執著肉身是我,但吝愛此身,貪求名利,一直痴迷守護,常非理計較而輪迴六道,不得出離苦海。如果能常這樣觀照自己,自然不生貪心、痴心、瞋心三毒,三毒既能消滅,不受三界限制便能出離苦海。 onSt%5{P%X  
[k\VUg:P  
夢幻觀第五觀法是法空觀,作法空觀時,觀察這色心二法,色有地、水、火、風,心有受、想、行、識,這八法中,一一法詳細觀照,都是從緣生而起,都沒有自性,八法當體都是空。 ,Ohhl`q(  
KBtqtE'(L  
初學夢幻觀的人,應先由此五觀下手去學,隨心所樂,或一觀或二觀,乃至五種觀都修習也可以,這些觀法,貴在有恒心去修鍊,鍊到有味。但有言說不出其中妙境,只好自己去體會了。 @NA+Ma{N  
2WH(c$6PWf  
真如絕相觀又叫當理法界觀,又可分三門。一、常觀遍法界,只是一味清淨真如,本來沒有什麼差別事相。這能觀的智慧,也同是一味真如,在〈華嚴經〉記載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又七祖禪師說:「無念念者,即念真如。」而六祖大師把無念解釋是:「無者離去諸相,念者念真如。」此是想念諸法全是真如,而雖想念,卻無想念之相。 $7Hwu^c(  
l hYJectJa  
所以〈起信論〉中又記載說:「雖念無有能念可念。」(這裡所說真如,便是前面提到頓教中所說絕待真心。)依此門修持者,常想一切諸法,只是一味清淨真如,本沒有生滅相,是名真如三昧,或叫一行三昧,或叫無生三昧。 I2CI9,0  
'+/mt_re=  
真如絕相觀第二門是:當念起時,但起覺心。所以七祖說:「念起即覺,覺悟即無修行妙門,只在於此,就此覺心,便名為觀。」這雖起覺心,而本無起覺之相。(依此門行者,一切時處,心念若起,只起覺心,便是修行要妙之門。) &%j`WF4p  
4N$Wpx  
真如絕相觀第三門所修是:「擬心即差,動念便乖。」只棲心無寄,真如玄妙當即體會。所以〈華嚴經〉記載說:「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古德也說:「實相言思斷,真如絕見聞,此是安心處。」異學徒作云云言辭。這是任其本性自照,更不起新生慧解。在〈圓覺經〉上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在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也不強令息滅,雖住於妄想境,也不去理會,於無了知,並不去分辨真實。」 ? bWc<]  
elGBX h  
又賢首大師說:「若起心想作凡夫行或聖人行,起念便非真行,要不作一切行,行心無寄,是名大行。」此門即是以本性自照法作觀行。(依此門修行者,一切時中,心無所寄掛,才為真修行,這樣子去修萬行,於萬行中,心無所寄掛執著。) a. D cmy{  
& n@hD7=(  
又中國禪宗七代祖師,所傳心要也分三門,統攝無遺。這三門是一、「見性門」先要了悟絕待真心,一切妄想本無、真心本淨、即心是佛,不假外求,和前面提到的頓教一心相同。二、安心門:如上所說想念真如等三門便是。三、發行門:必須具備修習菩薩六度萬行,要依三門修才成正禪,若任缺一門,便成為偏見。 <}~ /. Cx  
:j3'+% '2  
達磨祖師說:「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眾生清淨本覺,又叫佛性。欲求佛道,必須明悟此心,即便是「見性門」。又說:「如是安心」,即是作面壁觀,令修道人,心住於真理,寂然無為,喻似牆壁,不起分別,就是安心門。又說:「如是發行。」 33lh~+C  
所謂發行又分四行: P?>:YY53  
D.{vuftu  
一、報怨行:修道的人,遇到受苦,當自思念,我從往昔無數劫中,遺棄本性追逐虛妄事相,在諸趣中流浪輪迴,造了許多惡業,招惹無限害惡,如今修道雖無毀犯作業,但由於宿昔所結惡業,到如今才成熟,非天非人所加與,願甘心忍受,都無怨訴。就如經上所說:「逢苦不憂何以故?了識因果關係故。」 PU.j(0  
\[{8E}_"^  
二、隨緣行:提示修習佛道的人,如果有勝報榮譽等事,當自念說:﹁一切諸法,皆從緣生,也是我過去世所修善因感招來的,才在今天結果,這些因緣報盡了便沒有了,有什麼可以高興的?「一切得失,隨它因緣,心中無有增減,喜風吹不動,瞋風也不生。」 jbS@6 * _  
yO7H!}y_  
三、無所求行:世間人長久痴迷,處處貪著,是為貪求慾望。智者明悟真理,把世間三界九居,當成火宅,有這身體是苦,誰能得真安樂?三界內無所願樂。所以經上說:「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8BAe6-*S8  
VO:  
四、稱法行:以本性清淨真理為修持的法門,這理性是除去慳貪等一切萬惡,應依理性修習布施等一切萬善。 oe^JDb#  
GPh;r7xg6  
以上四行統稱為「發行門」。草堂禪師著的〈圓覺疏\〉中也有三門,和四行所說大同,一、先悟圓覺性,即先悟一味清淨真心。二、後修菩薩行,成就大悲大智大願。三、次發菩提心,作六度萬行等法。這三門對修禪的人最切要,如若不圓修這三門,無法離去諸邪見。 F%y#)53g  
!1R?3rVQS  
古來禪宗諸語錄許多,分別適應各種根基的人,而只談見性,或但求安心,或只談發行。又於安心發行中,更有多種途徑,或但明一途等等。現在若能通達以上所說諸門,然後去披覽諸宗禪師教語,就會明白各各其中的旨趣所在。 Szu @{lpP@  
@*xP A  
事理無礙觀,即是事理無礙法界觀,修這觀法時,常觀一切染淨事法,緣生於無,都是真理。真理全是一切染淨事法。舉例來說,觀察波是濕性,濕性全是波。如〈起信論〉說:「雖然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也就是說,理不礙事,如同是濕性,不礙於形成多數波浪,雖念因緣善惡業報,但也念性不可得。現在說事不礙理,好比波浪雖多,不礙全是濕性。) K{I"2c  
RjUrpS[I  
若修習假、空、中三觀者,先說什麼是空觀:一切諸法緣生無性,舉體全空,好比觀鏡中像,全都不是實體;若想一切諸法,雖有不實,都是夢幻一般,即是假觀,如觀鏡中像,有而不實;若想一切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和前面所講終教所指示的廣大真心,便是中觀,好比觀照明鏡一般。這三種觀法,可以單修一門,或漸次修,或一時齊修,照自己的根器去選擇即可。 Y54yojvV  
>V)#y$Z  
帝網無盡觀,又叫事事無礙法界觀,這其中略示五門:一、「禮敬門」。二、「供養門」。三、「懺悔門」。四、「發願門」。五、「持誦門」。 nt>3i! l  
nnRb   
那什麼是「禮敬門」?在禮敬佛、法、僧三寶時,觀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般無量無邊,如帝網明珠渾映般的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明珠渾映無盡數的自身,每一一身,各禮敬帝網無盡三寶,每一一三寶前,各有自家帝網無盡數身體,更觀想此一門,盡未來際不會休歇,念念相續,不會間斷,身語意業一併禮敬,不感到疲厭。 j07A>G-=  
Xmmj.ZUr  
(可以在打坐中作此觀想,或早晨黃昏禮佛,暫時收歛妄想,正心觀照此門,功德無盡無邊。清涼大師說:「不入此觀,徒自疲勞。」一時間中,初學人不易作此觀想,可觀想每一尊前有一自身禮敬,再想十尊佛,每一尊前有一自身,習之稍熟,漸增百尊、千尊、直到無盡尊。或且單純想遍法界,純是毗盧佛,或准提佛母等,每一尊前,暫且只一身禮敬,然後漸漸有無數無量三寶,有無數無量自身。) 3:WHC3}W  
NKFeND  
二、「供養門」:觀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每一一身,各供養出帝網無盡供具,所謂香花、燈燭、衣服、飲食、幢旛、傘蓋、瓔珞雲、樓閣雲等,每一一身所出供具,各供養帝網無盡三寶,每一一三寶前,有帝網無盡身供養,更想此一供養門,盡未來際,不會休歇,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身語意業一併供養,不覺疲厭。 (kX:@9Pn  
`dX0F=Ag?  
(或打坐中想此供養,或佛前燒香奉華時,暫入此觀,或雖無華,但只合掌入此觀門,功德也是無窮盡,觀想初步可照禮敬門所說法去作,以下各門均可彷此。) m=h/A xW  
4s|qxCks  
三、「懺悔門」:觀想盡虛空遍界中,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身,每一一身,盡都志誠懺悔帝網無盡罪障,凡是由無始所造迄今一一惡事,五逆十惡等罪,煩惱所知等障,每一一身都懺悔無盡罪障,每一一罪障,有帝網無盡身懺悔,總想此一門,盡未來際,不會休歇,念念相續,不令間斷,以身語意業一併懺悔,不會疲厭。(或打坐中想此懺悔法,或佛前懺悔時,可作此觀法。) 1 Lg{l  
|a7Kn/[`,  
四、「發願門」: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身,每一一身各發帝網無盡願,所謂無邊眾生誓願度,無邊煩惱誓願斷,無邊佛法誓願學,無邊福智誓願集,無上菩提誓願成之五宏願,並加上自心所喜愛作的善願,盡總發之,每一一身,發帝網無盡願,每一一願,有帝網無盡身發出。 ^"lEa-g&  
VgbT/v  
總想此一發願門,盡未來際,不會休歇,念念相續,不令間斷,以身語意業一併發願,不覺疲厭。(或打坐中念練,或佛前發願時,可作此觀法。) S3HyB b  
GJU(1%-  
五、「持誦門」:觀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每一一身,各持帝網無盡真言教法及諸佛菩薩名號,每一一真言或教法、諸佛菩薩名號,有帝網無盡身在持誦,總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一併持誦,不覺疲厭。(或持課、誦經等時,先作此觀想後,然後持誦,有異想不到的好感。上之五門都如此作,若其餘行門,當然更宜照此去修習。) = YO<.(Lu  
X*7VDt=  
若是習相即觀者,有四句重點。一者一即一。如觀一毛即是一耳,一耳同時卻即一毛。二者一切即一。三者一即一切。這兩句應該一併觀想,好比一切塵即一佛時,一佛同時卻又是一切塵。四者一切即一切。好比可觀想一切人即一切佛,一切佛同時即一切人。四句中每一句,一切諸法可以用此句法觀想。 nvQX)Xf  
n|H8O3@  
若是修相入觀者,也有四句,一者一攝一,帶之入一。好比觀一人攝一佛,帶之將入一菩薩中。又如東鏡攝南鏡,帶之將入西鏡中。二者一攝一切,帶之入一。好比觀想把一華攝一切河,帶之將入一山中。三者一切攝一,帶之入一切。好比觀一切塵攝一佛,帶入將入一切毛中。四者一切一切,帶之入一切。好比觀一切樹攝一切神,帶之將入一切海中。四句中每一句,可用在一切諸法,准此觀想,這是相入、相即兩種觀法。 N?rE:0SJ  
mBye)q$  
隨觀每一句中,更有總觀別觀等多番觀法。恐繁不再細說,請讀者,自行體會,只要專心修鍊,自然可以曉達。所以斐公在法界觀序說:「但只使學人深思此種境界說法,久而久之心慧就會開朗,同時自然具足相應觀。」好比隨觀一法,可同時具足法界諸法,其餘玄門,依照此例可解。 ^ux'-/  
\kI{#   
倘或有喜愛修習圓宗三觀三止法的。下面將談到:如果行者觀一人時,便成三觀三止,且就一人之身具明三諦,即人身假相有故,叫俗諦;人身緣生無性,色體是空,叫真諦;人身假相無別自性,舉體全是寂照真理,叫中道諦。但此三諦,體用無礙,空有相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法本如此,依此三諦法,行者觀察成就三觀三止。 "u sPzp5  
Dby|l#X  
行者心觀人身假相是幻有,叫假觀,觀心了卻假相時,離去實有執著,名叫方便隨緣止。又觀人身色體全空,叫做空觀,觀心了卻色空時,離去色體實有執著,叫體真止。又觀人身舉體全是中道實性,名中道觀,就是觀心離相有執和離體空執,便叫遠離二邊分別止。照此觀心,在一念中,可齊見三諦,了知三觀,離三種妄執,立成三止。 D{d%*hlI 3  
nZYO}bv\  
而三觀三止,只是一心,即一常六,即六常一,把此一心和所觀三諦體用空有無礙之境契合,便叫心境常融,更加歷歷明照。既觀一人之身而成三觀三止,觀一切法,照例也可彷此。 `N}V i6FG  
,V5fvHPH)8  
有人會問說:「佛法大行,不是叫人無念嗎?何以帝網相即等觀法,卻叫人起無盡想念,這豈不叫人身心疲勞嗎?」我的回答是:「若有此問法的人,是離念外求無念,尚未得到真無念才會有此問。所謂真無念,念本無無,何能更得念和無念之無礙?又若得真無念,也是無盡行中之一行而已。那能理會無盡的圓行呢?」這答法本意是出自〈華嚴大疏〉:「如不習帝網相即等觀,終不能得無礙佛果。」現今仍有小根之人聽到此法門,便嫌繁亂,不放在心中,和古人所說,井底蛙居不了大海,囊中裝不下泰山同理。 )J yB  
+:aNgO#e8  
無障礙法界觀,又叫四法界所依總法界觀。作這種觀法時,常觀想一切染淨諸法,舉體全是無障礙法界之心,而這能觀察的智慧,也觀想是法界心。照〈華嚴經〉說:「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清涼大師也說:「若知觸物皆心,方了心性。」今此無障礙法界中,本是具有三世間、四法界的,這其中一切染淨諸法,沒有一法不是出於此法界的。而此法界,全都如此,亦全都那樣互無障礙,便知道根根塵塵,全是無障礙法界。 ryz NM3  
2V; Dn$q  
修行人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常觀此根根塵塵,都是重重無盡法界,就如同修習普眼的境界了。(這觀法是一切三昧觀門的根本法,如常作此修習,則一切三昧觀自然可以成就現前。)  Uv<nJM  
,bM):  
以上所說那麼多的觀門,或是全部去修持,或只修 一兩 種,隨心所願,只要專心確切地修行修鍊,雖今生不成就,那經歷三年必定可圓滿。又行者必須有這樣個念頭,這念頭常現不忘,才是華嚴所含圓教真行。 k]-Q3 V  
'bH~KK5  
清涼疏主說:「事事無礙十玄門中,多有六句,前五句是起想修鍊,鍊得現前,更不想鍊,雖不想鍊,常現不隱,方成第六行句。」在〈法界觀論〉上也說:「深細思之,令現在前,圓明顯現,稱行境界。」(圭山禪師解釋說:思之令現,是為真解,已現了就不再去思維,雖不再思維,而仍常現不隱滅,才是真實行。) +>yh` Zb  
ZjY?T)WE9  
又一行禪師說:「先須起想,想得現前,然後用般若空去淨除掉,就可成就不思議大用,才可頓入佛果,如若不起心觀之,就會錯般若實意了,縱叫你入了空,也會失卻圓頓之道。」修習圓宗的人,修鍊到功夫成熟時,便會豁然言亡慮絕,一切了了分明,才是真行。如若到這般境界,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就常見不思議境界,希望修道的人,對此多加留心。 ?c"i V  
o)b-fAd@$  
本性原本如此,只因愚昧執著才不得會見。又修心行者,或有種種善惡夢境,或遇到種種魔障,或有種種違意或順意的境界,或有聞見種種善惡聲音,或有許多蟲蟻在身上爬,或身心不安,或思慮繁多,或入觀時有種種相出現,不是和所修本觀相應等等,都要把它當作如夢如幻,全部是假。或者觀想是自己身心所幻起的,不去計較理會它。如像在〈起信論〉上說:「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 @!ja/Y^  
@|w/`!}9q  
顯教的心要,就是上文所談的,希望讀者多加思考,照著去作,自然明白,學佛貴在行持,光靠聰明還是不行,仍要受到業報的限制。
Posted: 2009-04-16 02:30 | [楼 主]
清凉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特殊贡献奖 灌水天才奖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733
威望: 1734 点
银子: 1937 两
贡献值: 4950 点
在线时间:93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30
最后登录:2011-02-18

 

  有点长,有点繁.....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Posted: 2009-04-16 16:52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洞天福地社区 » 法海拾贝


Powered by 净业寺 ©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