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0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卷上 T&[6  
CP\[9#]:  
唐、至相寺沙門、 智儼  述 :2xGfy??  
<b"^\]l  
將欲釋文先於文首作五門分別。一明教興所由。二明藏攝分齊。三明教下所詮宗趣及能詮教體。四釋經題目。五分文解釋。 * ;sz/.  
< xeB9  
初、教興所由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蓋是實智之美稱。真德之通號。宗本冲寂神凝湛一。獨曜幽原圓明等覺。含暉至朗而泯於分別。冥津玄曠而隱於緣數。斯乃可謂眾生之本際涅槃之圓旨。因緣之實性法界之說府是知真性虛融。斯無不在一言。無所不攝殊說。更無異盈但為聖化隨機明教門非一。為進初心菩薩爰引根熟聲聞。遂分張別分以成空文堅固之教矣。 @ ,oc%m  
SM)"vr_  
第二、藏攝分齊者有三。一約一乘二約三乘三約自部種類。此經所為名同小乘。所有法門主伴不具。所述文義唯局一法。唯說理門遂其解行。以此為驗非即一乘。若從所流皆依一起。第二約三乘辨者有二。第一所詮三故藏即為三。第二所為二故藏即為二。所詮三者一謂定學是修多羅藏所詮。二謂戒學是毘那耶藏所詮。三謂慧學是阿毘達摩藏所詮。此經是修多羅藏所攝。第二門者一小乘藏二大乘藏。亦言二乘及以三乘。云三乘者有二義。一約根辨三人同依一法故。二約法辨對三人所軌故。此經即是大乘三藏所攝也。第三自部種類相攝者。般若經依梵本三十萬偈譯成六百卷。總作十六會說處別有四。前六會同王舍城鷲峯山說次三會同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次一會他化自在天說。次四會還同前誓多林說。次一會同前鷲峯山說。次一會在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說此金剛般若經當第九會說。梵本有三百偈今成一卷。亦無別品。若準說經依處之義理亦不同。初依處者王舍城說舉教自在敵非顯德義靜相勝故也。第二處者表顯化生分齊臨機濟危拔苦之相也。第三處者顯處校量明教尊勝覆蔭決定故也。第四處者顯教自在防非顯德眾義建立。亮神之所津潤之狀相也。 mRAt5a#is  
90uXJyW;d  
第三、教下所詮宗趣、及能詮教體者有二。一總明宗趣。此經即用三種般若。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所以知者為下經文具明理行及教三義故。第二別明宗趣者有五義。第一教義相對用教為宗以義為趣。第二因果相對以因為宗用果為趣。為下文中所住及修行并調伏竝約成因行義故。第三人法相對者用法為宗以人為趣為依法成佛故。第四理事相對者以理為宗用事為趣。第五境行相對以境為宗以行為趣立境教欲成其行故也。第二能詮教體者若約一乘以唯識真如為體。不可以分別智知故。若約三乘有二義一同小乘教二同一乘教。具如經論。 HYO/]\al  
v`mB82s  
第四、釋經題目 v\bWQs1  
@$kO7k0{g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元魏三藏留支譯 (音釋)琳音云。正梵音嚩折羅此翻云金剛。般若。般本梵音云鉢囉(二合)囉取羅字上聲兼轉舌。其二合者兩字各取半音合為一聲。古云般者訛略也。若(而者反)正梵音枳(音鷄以反)孃(取上聲二合)合為一聲(守護國界經呪云枳孃唐言智慧或云正了知)古云若略也。波羅蜜。波正梵音應云播(波箇反引聲)羅正梵音應云囉(取羅上聲轉舌呼之)蜜多正云弭多(弭迷以反)具足應言嚩折囉鉢囉(二合)枳孃(二合)播(二)羅弭多素怛纜。 1v:Ql\^cT  
uq[5 om"  
佛者此既三乘教故佛是化身佛。說者陳章吐教故名說也。又化佛不說法身授與說也。金剛等者從喻名也。智難壞故喻金剛也。般若等者西域語也。此云實智。般若即智。波羅即彼岸也。所言蜜者此云到也。真照之慧窮源實相性出無染義顯終極跡絕有海。故云智彼岸到也。所言經者真淨之教文詮理緯。顯用行心訓儀常則謂之為經。 8 !:2:  
L *\[;.mk  
第五、分文解釋者經文有三。初序分二正宗三流通。序有二種。一證信序二發起序。初證信序興所由者阿[少/兔]樓馱教彼阿難問其未來四法。一問經首安何字。二問未來以何為師用戒為師。三問未來弟子依何而住依四念處住。第四惡性人云何共住以梵壇治之。又約佛序及弟子序現在序未來序等。思以準之不勞繁解。 QaLaw-lx  
9LPXhxNwB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舍婆提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序經文有六句。一如是者大論云信順譬信於實法順而敬舉也。二我聞。三一時。此有三義。一平等時謂無沈浮顛倒。二相應時謂今聞能聞正聞。三轉法輪時謂正說正受。四佛婆伽婆此有多義。即身口意滿等也。五住處。六同聞眾。辨所為機及同聞影響眾。又釋前之二文局在證信。後之四句義通發起。問所以無菩薩眾者。答般若堅固甚深難識。若影響徒眾及所為機通菩薩者迴心。聲聞及凡夫等於斯絕分。為欲引下故略不明。就其第二發起序中大分有二。初佛世尊訖乞食緣為前方便。二爾時諸比丘下正時集眾以顯發起。 b0'}BMJ  
G?v <-=I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婆提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食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如常敷座,結跏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動 初文有四。初嚴儀乞食。即為行始。二於其城中下。還歸本處。顯行終。三飯食訖下。為顯法方便。四結跏趺下。顯定依止。 .BxQF  
e%pohHI  
爾時諸比丘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爾時慧命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恭敬而立。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供正徧知。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云何菩薩大乘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第二文中有四。初正時集眾。二爾時慧命已下。為請法方便。三白佛希有下。讚佛具德。四世尊云何下。正明請問。以顯發起。此問有四。初一總顯發心之相。二問所住之理。即顯問實相般若。三問能修行。即問觀照般若。四問降伏心。即調伏方便。即問文字般若。下答準之。就第二正宗文中大分有三。初讚問善哉。誡眾略說。即為立義分。二佛告須菩提諸菩薩下。廣辨般若體相。即為解釋分。三須菩提菩薩發阿耨多羅已下。結說究竟分。 Qa/1*Mb  
hwUb(pZ  
[
[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05-13 13:28重新编辑 ]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13 11:40 | [楼 主]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爾時,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如菩薩大乘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是,願樂欲聞 就初立義分內大分有五。初讚問善哉。二即彼讚說者具德。天親論云。善護念者。約根熟菩薩。護成自他德。善付囑者。約根未熟菩薩。未成成已究竟。由善付囑勝能故也。三誡聽許說。四略舉四義以答上問。五須菩提白佛下。顯其善欲起後廣說。今明大乘中發菩提心者略有十義。一求佛果盡。二顯法界盡。三明修行盡。四明斷三種障盡。五度眾生盡。六求善知識盡。七成其善願盡。八頓發位盡。九善應因果盡。十自在攝成諸功相入等盡。所言應如是住者。即實相般若。明法界真如。本覺寂靜。離念明慧。無分別智之所顯現。一得不退。名之為住。言如是修行者。顯修成正智。正助圓滿應業行心。名為修行。言如是降伏其心者。凡夫心識。虛妄縱盪。輪轉長時。今依方便。調令應法。故名降伏也。就第二解釋分大分有二。初約解心顯三種般若。二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乃至云何住云何修行下。約其行事辨三種般若。又前解者。即約正說法身。又後證行者。即約正證法身。此可思準之。就初解文大分有二。初顯解三種般若體德分量。二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下。舉行顯解。明解非妄。就初文中大分有二。初明顯解般若離妄堅固。二復次佛告慧命須菩提下。釋其餘疑辨解決定。就初文中大分有二。初約眾生界等以答上問。即決四疑。謂上菩提心所住修行降伏等。即三般若體。第二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下。明般若德用。就初文中大分有四。初約眾生發心。即有四義。一廣大。二我皆令入下。即第一也。三如是滅度無量下。即常也。四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眾生相下。明其心不顛倒。所以發此四心。為顯深心功德滿足故。即廣上第一總發菩提心。問何以偏約眾生者。答顯捨自愛。生眾生愛。慈悲大順。翻彼二乘及凡夫見宜便故也。 |w>b0aY  
r4?|sAK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生如是心,所有一切眾生、眾生所攝,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所有眾生界、眾生所攝。初廣大文大分有六。初一句總。二約四生明攝法分齊。三約色無色顯界周盡。四約想有無以決外疑。五若非有想下。除外道增上慢見。為外道將非想為非生死故。六會彼妄見。攝從正智境。謂所有眾生界眾生所攝者。即無眾生及似眾生所攝也。問所以言似者。答經云不可以似似。故云似也。故似不妨無。問若爾眾生即空。何所攝也。答只為是是空空。即眾生分別所攝。故辨攝。若不彰攝。解不明淨故也。 o=lZl_5/u;  
BoARM{m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二第一文。無餘涅槃者。即無分別餘也。即性淨涅槃也。若約一乘。即三世常涅槃。亦三世常覺。若約三乘。即一世智得三世常涅槃。及應化二身是有餘。法身是無餘。又報身在煩惱滅。是有餘。惑斷報身滅。是無餘。若約小乘。唯約報身是無無餘。煩惱先滅是有餘。於此一義之中。約智數斷惑。諸宗不同。與分別相應。不滅心見。有此差別也。下可準。今此經宗。唯揀小乘。義局大乘及一乘義也。 F,mStw:  
 = ~*Vfx  
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第三常文。 lEQj62zIQ  
"-IF_Hid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眾生相,即非菩薩。何以故非?須菩提,若菩薩起眾生相、人相、壽者相、則不名菩薩。 就第四不顛倒文有其四句。初何以故。責生同無不度所由。第二答文。顯知者是正。三復重責。若不知無眾生之者。即不順法相。顯不知者失。第四答意。順此可知。 i\4YT r,  
7^#O{QYol  
復次,須菩提,菩薩不住於事行於布施、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第二廣上如是住有二。一由法性無住。絕於自他相想。平等究竟。二由自性體寂。絕於為非故。於文間亦有兩句。一對於事顯知住法即假塵境。二不住色下。約實塵以顯住義。 .F _u/"**  
mgq4g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想。 第三廣上如是修行文有三句。所以可知。問不住相想。二義何別。答所知分齊。不依分別住。名不住相。能知之心。不依分別取。名不住想。餘可準之。 #z*,-EV|  
c[vFh0s"m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聚不可思量。   第四廣上降伏其心文即用不住於事已下所離分別取心不生。即名降伏。問何故及修行等。偏約檀度明之。答檀是菩薩起行之初首。若此一淨餘度易明。又檀度之中。得攝於六。故天親論云。檀度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廣解如論。為此義故也。就第二德用文中。大分有四。初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等。明三種般若德用分量。二須菩提可以相成就下。明德用離相。三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已下。顯三種般若德用功能。四須菩提是諸菩薩生如是無量福德聚已下。顯三種般若甚深。問云何得知此文等中有三種般若。為論解云。檀等是法性所彰。又從法異流。即知是實相般若。檀度等中有修得無分別智。即是觀照般若。為下文菩薩菩薩論主解云。初菩薩者是聖菩薩。第二菩薩者。是凡夫菩薩。即知凡夫菩薩中有其兩義。一凡夫菩薩與聖為詮。即是教智。第二凡夫菩薩由未證法身。但依教生智。利生受記。亦依教智。故是文字般若。此之三相。無二無別。自性離故。言實性者。性本空寂。有佛無佛。體相常住。不遷不變。無作無起。不來不去。不動不轉。但因緣有。猶若虛空故經云三界虛妄。唯一心作。十二因緣。是皆一心。無有作者。無有知者。一切諸法隨心轉故。是以即斯而言。雖復剋勤備修。積德雲興而無增。息累塵境。浮冥至寂而無減。然依本來無始世界熏修對治因緣行故。說離煩惱妄想。深心清淨轉勝。聖若現前。無為緣集。菩提涅槃。妙果圓極。功顯於此。故經言。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順如能善達斯趣者。生死塵累不待遣而自亡。涅槃真證不假飾而圓備。功顯自本。無有作者。惑非我除。淨非我瑩。德窮常樂。不遷不變。觀照文字。義亦同然。何以故。無二無別故。此可思準之。 :8v? 6Q  
@y eAM7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聚亦復如是,不可思量。佛復告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是行於布施。 就初分量文中。大分有二。初喻。次合。喻文展轉有四句可知。合文有三句可知。問此法以何義相。合前虛空。答此舉三種般若無分別故。取相不及。以為分齊。合前虛空也。 O2lM;="  
! bwy/A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相,即非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語,若見諸相非相,則非妄語,如是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第二德用離相文中有七句。初審定可否。二答成離相。三何以故下。責離相所由。四述真法體。五顯相是妄。六翻妄成真。七印成大順。令離妄相者。謂生住滅攝一切法盡。論解如此。問何故此義約佛明之。答此舉果德淨義顯初信心是便。又因中障習未盡。顯離相難彰故也。 ( p CU:'"  
s,|v,,<+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末世,得聞如是修多羅章句,生實相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頗有眾生,於未來世、末世,得聞如是修多羅章句,生實相不。佛復告須菩提:有未來世、末世,有菩薩摩訶薩,法欲滅時,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於此修多羅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佛復告須菩提:當知彼菩薩摩訶薩,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行供養;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種善根。佛復告須菩提:已於無量百千萬諸佛所,修行供養,無量百千萬諸佛所,種諸善根。聞是修多羅,乃至一念,能生淨信。須菩提,如來悉知,是諸眾生。如來悉見,是諸眾生。   就第三德用勝能文中。大分有五。第一疑問。第二佛呵而不受。三佛復告須菩提有已下。述其正德。四佛復告須菩提已下。讚其勝德。五須菩提如來悉知已下。顯用成就。第三文中有二句。一略二廣可知。第四文中有五句可知。今言淨信者。信心有三種。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界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真如信者。成通三昧。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慚覺微薄也。餘義可知。第五文中如來悉知者。在於比觀之內。與知識力相應。非謂有其別佛為能知者。如來悉知者。在證知心中。現知識力智相也。問何故上文已來數言如來之名。及告須菩提即言佛者何也。答如告須菩提。即顯佛是化主。得覺勝法故。若立義中言如來者。欲顯理事等法。無不是如。皆從實道現成如相。故作此說也。就大段第四文顯法深內有三。一舉德用之體。二何以故下。釋成深相。三須菩提若是菩薩有法相下。顯比觀德用分齊。 T#H-GOY:  
\z@ :OR,  
須菩提,是諸菩薩,生如是無量福德聚,取如是無量福德。   初言生如是無量福德聚取如是無量福德者。如是無量深福德聚。一者因深。檀等無分別故。二者果深。如來等離相故。 J'I1NeK  
l['ER$(7  
何以故?須菩提,是諸菩薩,無復我相、眾生相、人相、壽者相。須菩提,是諸菩薩,無法相、亦非無法相、無相、亦非無相,何以故?須菩提,是諸菩薩,若取法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就第二文中有四句。一何以故。責離相所由。二答成離相義。所言離相者有八重。一我相。二眾生相。三人相。四壽者相。此四有二義。若約正使。即是聲聞障。此中二障。並通我及我所。若約習氣。則是菩薩障。若至下文。亦有同異。應可準之。第五是有法相。六無法相。七有相。八無相。此四並是菩薩障。此義云何。解心初起。見有法相為所軌則。應分別妄。為離此相。故言無法相也。學者不了。即謂無法以為所軌。論云。呵此為空說。為離此妄故。彼惡世時。菩薩具足持戒智慧故。能生信心。名不空說。故文言亦非無法相也。學者不了。謂離所見有無法相。別有波羅蜜以為實相。為離此妄謂。故言無相也。學者不了。即謂離有無相外。無有實相。為離此見。故文言亦非無相也。三何以故須菩提下重責離八相所由。四是諸菩薩下。答須離所以。 zf\$T,t)  
i DsY 5l  
須菩提,若是,菩薩有法相,即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以故?須菩提,不應取法,非不取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筏喻法門,是法應捨,非捨法故。 就第三文中有五句。初總明離妄方便。二何以故。責成方便離相所由。第三一句。顯相二儀得成方便。第四一句。舉喻以況。第五一句。述成方便法也。凡論筏喻。有兩義取捨。初依筏時取。二至岸離筏故捨。第二依筏未顯用故捨。若至彼岸用彰顯故取。法合即以此準之也。上來文中我相等四種者。一者我相。見五陰差別。一一陰中妄取是我。眾生相者。見身相續不斷相也。命相者。一報命根不斷住故。亦云人相。壽者相者。命根斷滅復生。受六道故也。就第二釋餘疑中。大分有四。第一正釋餘疑。第二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已下。泯相入實。第三佛言須菩提如恒河中已下。校量其德。第四復次須菩提隨所有處已下。顯德殊勝。就初文中。大分有二。初正釋餘疑。二須菩提於意云何已下。校量會除前疑功德。 q03nu3uDI  
\SJX;7 ST  
復次,佛告慧命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得名。 就初文中。大分有五。初總告須菩提審定其相有二可知。二須菩提言已下。答顯其義有二可知。三何以故已下。問答現實有二可知。四非法非非法已下。正顯其相。五何以故已下以法成人。并去疑情。有二可知。文中所言非法非非法者。依真如義說。非法者。一切法無體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無我相實有故。所以文中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者。但有說即能詮故。故論云。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此偈顯化身不證阿耨菩提。文言無有定法者。據化身為語。說法不可取者。即依真如為言。文中所以道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為名。非獨佛者。欲顯一切皆有如令清淨故也。 =""5 c  
Ty;^3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何以故?世尊: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來說,福德聚即非福德聚。 就第二校量除疑德內有二。初約其義顯德無量。并會初疑。二佛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已下。顯其教勝功德無量。即會前第二疑。法雖不可取不可說。而德不空故。故論云。受持法及說。不空於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此偈演何義。受持及演說。二能趣菩提。少一即不成。文言福德聚者。有二種聚。一者積聚義。即自分德。二者進趣義。則他分德。積聚之義是自分故。不能獨得菩提。云何福德聚。第二進趣義。攝前積聚能至大菩提故。文云如來說福德聚福德聚。初福德聚。是積聚福德聚。次福德聚。是進趣福德聚。初云世尊是福德聚者。即單一福德聚。就初文中有二。初舉布施事校量。文有三可知。二彼善男子善女人已下。正校量顯勝。此文有四可知。文云得福甚多者。具二福德聚。故甚多也。文云何以故者。責須具足所以也。問此中明解。何故舉行顯德。答欲令解行故。而又舉行。令人解行。 QZL,zI]LL  
ZxCXru1  
佛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無量,不可數,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一切諸佛如來皆從此經生。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就第二顯教功德中。大分有四。初略舉施事。即為能校量。二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已下。正明校量。此文有二可知。三何以故已下。除疑顯德。此文有四可知。四須菩提所謂佛法已下。述成其義。文言皆從此經出者。法身菩提出在此經。此教即為了因。報身菩提及化菩提。此教為生因。故言皆從此經出。文言所謂佛法者。述正佛法。分別不得。故云非佛法。非彼餘人分別之佛法。唯獨諸佛法。第一不共義。以與第一法為因。故福德多不可校量也。就大段第二泯相入實中。大分有二。初泯小乘行位以從實法。二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已下。會大乘行位以從實法。就初文中有二。初會其小位。二以須菩提實無所行已下。會其行相以顯實。 "SC]G22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須陀洹,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斯陀含,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那含,是名阿那含。   就初文中。須陀洹等四位。即為四段。前三果各分有五可知。 :prx:7  
jS#YqVuN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最為第一,世尊說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世尊則不記我無諍行第一 。  就阿羅漢文中。大分有七。初審定其法。二答。三何以故責。四顯其實法。五反以顯過。六順成其德。此文有三可知。七有一句。反述已結成所以。此位皆得從實。由佛所說皆以無為法為名故。由聖人無為故。不取六塵境界以為我所。故文言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入之言得耳。言須陀洹者。此云逆流。逆分段生死流故。斯陀含者。此云住薄。住薄煩惱故。阿那含者。此云不還。不還欲界故。阿羅漢者。此云不受。不受三界故。文言作是念我得阿羅漢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此有二種義。一者正使。二者習氣。若在觀中。習氣亦不生。若在觀外。正使心必不起。故言實無有法名須陀洹等。尋此文相。正意少隱。欲覆法我名。引聲聞人以我人從其一實大乘。攝彼法執分別入習氣我人。是文中意。若攝人習屬法執一觀俗引得聲聞同一乘也。少得相應。所以知者。於彼證離取我等煩惱。是故無如是心我能得果。若是正使。觀外亦不起。何須說觀中。以此故知無諍行。亦準正習二門取之。又四果人等。各皆自分離麁煩惱。是自境界無有分別。即是實性三般若。若餘分別。即非聖意。名增減執。此可思準。 <#./q LSR  
M~9IL\J^G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無諍,無諍行。  就第二會大乘行位中。大分有二。初會大乘得法之始位。二佛告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已下。會其行法。 \ ~C/  
NR^3 1&}It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文有三可知。所以須會者。為於然燈佛所言語所說不取證法。今以證知不可說不可取。真實之義成無取說故也。就第二會行文中。大分有二。初會依報土因行。二須菩提譬如有人已下。會正報行。 +.u HY`A  
B+c,3@)x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彼菩薩不實語,何以故?須菩提,如來所說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佛土。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而無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依報中。大分有四。初總舉顯過。二何以故已下。責成過所以。三須菩提如來所說莊嚴佛土者。答即對過顯真。四是故須菩提諸菩薩已下。觀成實相。此文有四。初第一成實相心。二而無所住者。顯心相。三不住色生心。對過顯真。四應無所住。述成正義。此淨土等。真實智成。故不可取。若言可取。彼不實說。文言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土者。第一義相土非形相。及第一竝是莊嚴成。非有為形相也。 T.WN9= N  
raMtTL+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彼身非身,是名大身。 就第二會正報行中。有五段經。初舉事以況。第二審定可不。三須菩提答。四問答顯正義。第五述結。文言須彌山王大者。勢高遠故名為大。而無所取我是山王。以無分別。佛亦如是。無上法王無分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以無分別相故。彼身非身。非諸漏身。是名大身者。以有清淨身故。就第三校量顯德中。大分有二。初舉多功德為能校量。二佛告須菩提已下。正校量顯德。就初文中有二。初成多功德因緣。二佛言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已下。顯多功德。 I5Rd~-="G  
|k: FNu]C  
佛言: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佛言: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世界,以施諸佛如來。須菩提,於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佛告須菩提: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世界,持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法門,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無量阿僧祇。 前文有四句。後文有五句。可知。問此門校量。與前除疑後校量何別。論自分云。前說三千大千譬喻。明福德多。今重說無量三千世界。倍多前故。所以倍前者。為漸化眾生。令生深信故。又前釋疑。未泯諸相。故少校量。今此泯相。得大菩提。功德勝故。大校量也。 qE6D"+1y7  
#A<|qd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13 12:10 | 1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復次,須菩提,隨所有處,說是法門、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此經?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似佛。 就第四顯德殊勝文中。大分有二。初有三句。以少彰多。顯德殊勝。二須菩提當知已下。就多功德。以明殊勝。此中勝有二種勝。一所說處勝。隨何等處說此經。令生奇特尊重想故。二能說人勝。能受持及說故人勝。又所以二俱勝者。彼珍寶施。是染煩惱因。能生煩惱事。今此二勝。離煩惱因。故說勝也。就大段第二約其行事顯三般若證前解實文。大分有二。初廣顯行。二須菩提以要言之已下。以略顯廣。就初文大分有二。初第一總舉行體。顯解是實。以發信心。二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涕淚悲泣已下。明信行相。初文有二。初陳問。二疑二相。佛告須菩提已下。答其二相。答文有二。初舉法門名。以詶第一問。二以是名字下。詶上第二問。就此文中。大分有四。初有三句。總舉行體。二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已下。顯德分量。三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已下。顯行德離相。四佛言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已下。校量顯德。 0.^67'  
%^iBTfq2hc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法門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何以故?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初三句者。初總舉法門名以勸持。二何以故。責。三佛說般若波羅蜜已下。答成行相。此文有三可知。於中即非般若波羅蜜者。非有為檀等故。此無為波羅蜜。能成大菩提故。 `pd+as  
5^N` ~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法。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彼微塵甚多,世尊。須菩提,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就第二顯德分量。有四句可知。所以言微塵復非微塵。說世界非世界者。非煩惱等分別微塵故。故云非微塵等也。是名微塵等者。是地等無分別微塵也。地等無分別。既無分量心。無分別分量亦如是。 bZgFea_>i  
?+byRoY>&g  
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見如來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大人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大人相。佛言: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法門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無量阿僧祇。 就第三離相文有四可知。文云三十二相即是非相者。於大菩提非法身故。諸法因果非勝故。餘義可知。第四校量顯德文有二可知。就第二段信相文中。大分有三。初辨信相體。二須菩提如來說忍辱波羅蜜已下。引事證成。三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法門已下。校量信德。 3AcDW6x|  
6 _#CvQ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捫淚而白佛言: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佛說如是甚深法門,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法門。何以故?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法門,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其有眾生,得聞是法門,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彼無量諸佛亦說,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就初文中。大分有四。初有三句。總顯信相。二何以故須菩提已下兩句。出其信體。第三世尊若復有人已下有四句。顯其信德。四世尊我今得聞如是已下。顯信德殊勝。此文有四。初舉易顯難以立宗。二若當來世已下。正顯信之殊勝。三何以故已下。有三句問答。顯信離相。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已下。結成希有。述其信義。於中有五句可知。問因何須菩提得智眼已來不聞此經。答以須菩提義當受法之機。雖得小乘智眼。未聞大法。迴心得大。故言希有。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者。此智法門。堅實深妙。非餘人分別波羅蜜也。文云實相即是非相者。即是信心清淨無相也。又實相實相者。是無相之實也。文云此人無我相等者。示所取境不倒相故。又云我相即是非相者。示能取境界不倒相故。此二相我空法空無我智故。文云不驚者。謂不於非處生懼也。不怖者。以不起不能斷疑心故。不畏者。不一向怖故。文云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者。此經法門勝餘修多羅故。此法門名為大因。故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又此法門名為清淨。諸佛共說也。就第二引事證成中。大分有四。初有四句。正引住事。證成信相。二是故須菩提已下。勸成信體。於中有四句。初總勸。二責。三答。四離非顯是也。三是故佛說菩薩已下。引聖教證成信實。此文有二。初總引聖教。二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已下。舉法述成。就此述文。大分有二。初法說以顯信實。二須菩提譬如有人已下。喻合雙成。顯其信義。四復次須菩提已下。顯其信實。諸佛證成。 $N4i)>&T2  
I%mGb$ Q  
須菩提,如來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眾生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相、亦非無相。何以故?須菩提,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眾生相、人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眾生相、無人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則為非住,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是故佛說,菩薩心不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須菩提言:世尊,一切眾生相,即是非相。何以故?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所說法無,實無妄語。須菩提,譬如有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住於事,而行布施,亦復如是。須菩提,譬如人有目,夜分已盡,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若菩薩不住於事行於布施,亦復如是。 問何故引往忍辱波羅蜜為證者。答忍順實相理故。又問。次復第二義相中。何故引檀度為證者。以檀行在初故。餘準可知。又初地得忍波羅蜜。順理法故。又檀波羅蜜攝五波羅蜜。故偏約之也。文云如來是真語者。不妄說佛菩提故。實語者。不妄說小乘苦諦等故。如語者。不妄說大乘法無我真如故。不異語者。不妄說三世受記故。文云無實者。諸佛所說法。此法不能得彼證法故。以如所聞無如是義故。是故無實。文云妄說語者。隨順義故。以此所說法。隨順證法故。文言如人入闇等者。有人疑云。若真如普徧。何故不見。如入闇中。無明智故不見。非無實法。文云夜分既盡等者。喻有明智。即無遮障也。 =BeJ.8$@VC  
<t,lq  
復次,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法門,受持、讀誦、修行,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悉覺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聚。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捨恒河沙等無量身,如是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法門,信心不謗,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何況書寫、受持、讀誦、修行、為人廣說。 就第三校量信門行德中。文言受持讀誦者。聞慧之中有三法。一受。二持。三讀誦。修行者。內思。及為他說等。福中之勝也。問何故此中廣校量者。引證之中。決疑勝故。就第二以略顯廣成信門中。大分有四。初舉總信相。二須菩提我念過去已下。引往事證成。三若復有人於後末世已下。舉勝校量以勸學。四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已下。舉廣結略。 g:&PjKA  
U;Yw\&R,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此法門,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修行此經,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邊、無量功德聚;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則於此經,不能受持、讀誦、修行、為人解說;若有我見、眾生見、人見、壽者見,於此法門,能受持、讀誦、修行、為人解說者,無有是處。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何以故?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初總中。略有十二事。一舉德無邊。二舉所以非小。三上聖智見加持。四成無邊功德。五成大果因。六非小境界。七非凡能知。八感眾供養。九成處是勝。十恭敬供養有福。十一滅三世罪。十二當得菩提。 zy8D&7Ytf  
rpL]5e!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十四億那由他百千萬諸佛,我皆親承供養,無空過者。須菩提,如是無量諸佛,我皆親承供養無空過者, 就第二段引事證成有二可知。 b Kr73S9  
v;Rm42k  
若復有人,於後世末世,能受持、讀誦、修行此經,所得功德,我所供養諸佛功德,於彼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第三舉勝校量。 @-O%u* %J  
7fW$jiw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後世、末世,有受持、讀誦、修行此經,所得功德,若我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疑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法門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就第四舉廣結略門中有三可知。文云心則狂亂者。不得靜住。離淨法故。疑者。猶豫不得定心故。惑者不成明智故。不信者。不見勝德故也。 v2vtkYQN  
/)V8X#,  
上卷完
[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05-13 12:40重新编辑 ]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13 12:12 | 2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卷下 "lKR~Qi  
+wm%`N;v<  
唐、至相寺沙門、智儼  述 *YP;HL  
AL[,&_&uV  
就大段第二約彼行相顯三種般若。問此下明行教。與前行教何別。答。前文約見聞已去說。此約成觀已去說也。文中大分有三。初陳四疑。問三種般若體相。二佛告須菩提菩薩發下。廣答顯相。三須菩提發阿耨已下。結成前義。 x,QXOh\a  
;_A?Zl}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問。何故須約行說。答。學者於聞思雖復明了。於修不進不發有迷。故須重明也。就第二段廣答顯相文中。大分有二。初約行釋三種般若體相。二佛言須菩提如來得阿耨菩提已下。約行釋其餘疑。就初文中。大分有五。初約眾生界釋三種般若。二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已下。引彼往昔行事證成。第三須菩提若有人言已下。辨行真偽。四須菩提譬如有人已下。顯行分量。五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土下。會相入實。今此所以對行廣明三種修行者。為前起解我能如是修三種行。不免喧雜分別。為除此惑。故須約行辨三種也。 OJ<V<=MYZ  
Uq(fk9`6  
佛告須菩提: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界。如是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眾生相、人相、壽者相、則非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就初行體相門中有五。初總辨生起菩提心。二我應滅度下。明心所趣。三如是滅度下。顯其實相。四何以故下。問答顯過。五何以故下。舉實結成。問。此文內辨三修行及以發心。何故一處通釋而不別明者。答。前是解法。須約別論之。今就行門。不得分別。由眾生即無。與佛不異。解此法故。即名菩提心。由知眾生即無我空故。即名如是住。成無分別智證。即名如實修行。本來無煩惱。即名降伏其心也。 uiaZ@  
 $kY ]HI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須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於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如是言:“摩那婆,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須菩提,言如來者,即實真如。 就第二引往事為證內。大分有六。初審定可不。二須菩提白佛言下。有二句。答顯實相。三佛言如是下。述成正義。四須菩提若有法已下。反成其失。五以實無有法已下。以理成事有二句。六何以故已下。問答約佛顯成行相。亦即兼釋伏疑云若無菩提即無諸佛如來。為決此疑。故文云即實真如也。 Rrp-SR?O  
Pq3|O Z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人不實語。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不實、不妄語,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就第三段辨行真偽中有五句。初明言不稱實。二舉義證言。三須菩提如來所得下。顯法同異。不同有為五陰相故。文言不實。無色等相即菩提相故。文言不妄語。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類成正義。五須菩提所言一切法。結成正義。文言一切法。即真如體故。復一切法。即如來證故。即非一切法。色等相不住故。故名一切法者。即諸法非法。是諸法法。就第四顯行分量中。大分有二。初舉事顯成分量。二佛言須菩提菩薩亦如是下。結成分量廣大。 1m<8M[6u  
a7TvX{<d  
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妙大,即非大身,是故如來說名大身。佛言: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非菩薩。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頗有實法名為菩薩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眾生、無人、無壽者。 前文有三句可知。所以成法分量者。為其行體離煩惱障及智障。畢竟具足法身故。此中妙大有二種。一者遍一切處。二者功德大。是故名大身。遍一切大者。真如一切法不差別故。文言即非大身者。離諸相身。名大身者。是真如體。就第二結成大身內有四。初結成大義。二佛言下。審定可不。三世尊已下。顯成正義。四是故佛說下。舉聖教結成正義也。就第五會相入實中。大分有四。初正明會依正二相。二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下。明行德分量。三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相下。辨行離相。四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已下。顯行殊勝。就初文中。大分有二。初會依報相以從實行。二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已下。會其正報以從行實。 .\"8H1I\T  
WI-I+0sE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國土。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實菩薩菩薩。 就初文中。大分有四。初總顯過。二責所以。三答以顯是。四舉觀通達。以結成行相。文云莊嚴佛國土是不名菩薩者。論偈云。不達真法界。起度眾生意。及清淨國土。生心即是倒。故不名菩薩也。又文云莊嚴佛國土即非莊嚴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起自智信心。故此信智。通攝世諦菩薩起。及出世菩薩起。是故經文重說菩薩菩薩。 e0`5PVJ  
j2=|,AmC  
1raq;^e9  
luCwP  
tIo b  
??,/85lM  
[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05-13 12:56重新编辑 ]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13 12:42 | 3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就會正報文中。五眼即為五段。一一段中。各有二句可知。所以有此教興。若菩薩不見。即無勝能。為答此疑。故文云。如來有五眼。能了別諸法。見彼顛倒相。畢竟無為。故名五眼。 fY!9i5@'  
c2:oM<6|  
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世界寧為多不?須菩提言:彼世界甚多,世尊。佛言:須菩提,爾所世界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住,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住,皆為非心住,是名為心住。何以故?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緣得福德聚多。須菩提,若福德聚有實,如來則不說福德聚福德聚。 就第二行德分量文中有五初問答定其法數。二佛言須菩提下。問答現世多少。三佛告須菩提下。類成心數分齊。有三句可知。四須菩提於意云何下對境成行。有四句可知。五須菩提若福聚有實下。成行分量。文言如來說諸心住皆為非心住者。此句示現遠離四念處故。此以何義。心住者住彼念處故。又文言若福德聚有實如來即不說者。有實福德聚。是有漏故。是其顛倒。故不說也。福德聚福德聚者。無漏福德聚。為智慧根本故。即為福德聚。 \qtdbi|Y  
}z-6,i)'k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來說名具足色身。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故如來說名諸相具足。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汝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就第三行德離相文中。大分有三。初有四句。約色身辨離相。有六句可知。二佛告須菩提下有四句。約意業功德辨離相。三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下。約口業說法辨離相。於中有七句。文言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者。色身具足。非法身具足。色身及相身。不離於法身。故文言說名諸相具足。又文言說法說法有二種。一者所說法。二者所有義。故言說法說法。又文言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說法不離於法界。說法無自相。故言無說為說法也。 |*N;R+b  
;e6- *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就第四顯法殊勝文中。大分有四可知。又言非眾生非不眾生者。若有信此經。彼人即非眾生。非不聖體故也。非不眾生者。以有聖體故。彼人非凡夫眾生。非不是聖體眾生。又言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故。如來說非眾生者。非凡夫眾生也 就大段第二釋餘行疑中有二。初釋餘疑。二須菩提於意云何汝謂如來下。會相入實。就初文中。大分有二。初正釋餘疑。二三千大千世界下。校量顯勝。 Q 6dqFnz  
deCi\n  
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世尊,無有少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眾生、無人、無壽者、得平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初文有五。初審定可不。二須菩提下。答顯成正義。有二句。三佛言下。如來述成正義。四復次須菩提下。顯正義相。有三文。即為三義也。五須菩提所言善法者下。揀非顯是。此義云何。以法界不增減。是法平等。故無證得菩提者。文言善法善法者。初善法者。是有漏善法。非無漏淨善法。後善法者是無漏善法。非有漏善法。故名善法也。 P 4+}<5  
| &/_{T  
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歌羅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就第二校量文中。大分有三。所以教興者。疑者云。若一切善法得菩提。即所說法不能得成佛。以無記法故。為斷此疑。故今教興。雖所說法是無記而能成佛。以遠離所說法。不能得佛故。又此無記語。同小乘說。今此大乘。是善非無記。汎言校量勝者有四種。一數勝。二力勝。三不相似勝。四因勝也。數勝者。如文百千分不及一等也。力勝者。如經歌羅分不及也。不相似勝者。此福德中數不似也。因勝者。因果不相似。如經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也。就大段第二會相入實門中。大分有四。初會三相以從實。二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下。校量其德。三須菩提若有人下。顯行體深。四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下。顯行德分量。所以有此教興者。疑者云謂行觀外解相不入行理故也。就初會三相中。大分有三。一約度眾生相會從行理。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下。約其身相會從行體。三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下。約因成果相會從行理。 $aHHXd}@t2  
M# cJ&+rP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謂如來作是念:“我度眾生耶”?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佛言:須菩提,若有實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相。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為有我。須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來說名非生,是故言毛道、凡夫生。 就初文中大分有五。初有四句。顯成實義。二佛言須菩提下。反以顯過。三須菩提如來說下。會其聖意。四而毛道下。明妄不識真。五須菩提毛道下。明會述從正。故論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以名共彼陰。不離於法界。假名與法界無差別故。如來不度一眾生。若度眾生者。即是五陰中取相故。文言說非生者。不生聖法。故言非生也。就大段第二會身相文中。大分有二。初長行總顯。第二爾時世尊下。說偈別明。
[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05-13 13:13重新编辑 ]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13 12:56 | 4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我解如來所說義,不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相成就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見如來。 初文有五。初審定可不。二須菩提下。答顯實義。三佛言如是下。述成正義。四佛言須菩提下。反成顯過。五是故非以相下。順結也。 6xx(o  
\s7/`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偈文有四。初半行。舉過體。次半行。顯過義。次半行。舉法體。次半行。顯法德義。言彼識不能知者。彼凡夫識也。 }4kQu#0o")  
DC0O N`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須菩提,莫作是念:“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說諸法斷滅相”。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故。 就第三會因成果相文中有五。初審定可不。二須菩提莫作是念下。抑見菩提成熟之相。三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已下。成其能感發心過相。四須菩提莫作是念下。呵其謂情。五何以故已下。問答顯德。外人疑云。若菩提心不感於果。即謂不依福德得真菩提。為去此疑。故經云。菩薩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以能成就智慧莊嚴功德莊嚴故。 k\IdKiOj!D  
u@t~*E5BpM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菩薩知一切法無我,得無生法忍,此功德,勝前所得福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取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不取福德。佛言:須菩提,菩薩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薩取福德。 就第二校量其德內。大分有五。初舉能校量法。二若有菩薩已下。對校量顯勝。三須菩提下。顯離取德。四須菩提白佛言下。述成前義。五佛言須菩提下。顯法同異。結成正義。文言得無生法忍者。有二種無我。不生二種無我相。是故文云受而不取者。彼福德得有漏果報故。彼福德可呵。此福德無有漏報。是故此福德受而不取。 "G@(Cb*+T  
4<Kxo\\S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至去,無所從來,故名如來。 就第三顯行體深文有三可知。初應報化身有用。彼法身諸佛不來不去。故凡夫不解。二何以故。責。第三顯法身相常如是住。不變不異。故是深也。故論偈云。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於是法界處。非一亦不異。 0rxGb} b*  
Q+s2S>U{v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復以爾許微塵世界,碎為微塵阿僧祇。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彼微塵眾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何以故?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故佛說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故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故佛說一合相。佛言: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何以故?須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所說為正語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如來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就第四顯行德分量文中有五。初有四句。舉碎微塵末之數。顯染盡淨。於法界中無一住相故。微塵眾者。示現非一喻故。二何以故。問答釋教興意。三復何以已下。明聖教所趣。於中展轉有五句可知。四佛言須菩提下。顯其正義。五但凡夫之人下。會其聖意。於中有八句相生可知。文言若世界及一合相實有者。如來即不說。何以故。凡夫應是。聖人應非故。餘者準之。文言一合相者。如分別見一實相也。若欲識其文意。先對文言。約凡聖二位。開其二相。一約眾生。見一合相。即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二約聖者。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依此二門。取解即易。其義云何。眾生見一合相者。由依似作實塵解。即不見似塵藉於眾緣。及作時不住故。不成合相。迷見實塵唯見一有故。是一合相者。由見實塵定有性。故是合也。即非一合相者。由見塵實即無實理。與無不異故。即非合故。佛說一合相者。佛知似塵假合而成。非有似有。故說合相。即非一合相者。此有二義非一合相。第一非彼凡夫所謂實塵一合相。第二由彼諸緣作時不住不作故故非似合也。是名一合相者。由彼諸緣似合成塵。故非是無。名一合相也。今聖意說一合相。顯凡分別是其失明。聖人所見一合相者。是離分別順其正理。故有此二言。趣入方便。其義云何。有二種方便。一由似作故。離無分別。以見似有。不得是無。若見是無。即是分別。由似不作故。離有分別。以見似無。不得是有。若見是有。即是分別。二由似作故。離無分別。以見似有。不得是無。若見是無。即是分別。由似作故。離有分別。今見似有。非是實有。若見實有。即是分別。由似不作故。離有分別。以見似無。不是實有。若見實有。即是分別。由似不作故。離無分別。以見似無。不是實無若見實無。即是分別。此可思。何以故。由此中義。與後八喻有不同故。就大段。第三結文有五。初正結前分。二何以故。責。三答顯正義。四須菩提若有菩薩下。校其德。五云何為人演說下。福德利他。明行勝用。 u-*z#e_L0  
^0?ww&X  
須菩提,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如是不住法相。何以故?須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須菩提,若有菩薩摩訶薩,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於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 前文云如是知者。如是知法不生故。即結前行發心。如是見者。即見實相即結前行中如是住。如是信者。信行可成。即結前行中如是修行。如是不住法相者。即離分別故。即結前行中降伏其心也。 G|TnvZ KX  
-K/c~'%'*  
云何為人演說而不名說,是名為說?爾時,世尊,而說偈言:“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就第五利他說法勝用文中有二。初長行總說生起。二偈頌釋成。就偈文中有三段經。初一句舉其法。次有二句九義顯其觀相。三有一句結以觀成。言九義者。一星映不見。喻能見心法有而不見。二翳者。見毛輪等色。有為法亦爾。以顛倒見故。三燈者。識亦如是。依止貪愛法住故。四幻者。所依住處亦如是。以器世間種種差別無一體實故。五露者。身亦如是。以少時住故。六泡者。所愛事亦如是。以受想行三法不定故。七夢者。過去法亦如是。以唯有念故。八電者。現在法亦如是。剎那不住故。九雲者。未來法亦如是。以於種子時阿梨耶識與。一切法為種子根本。無先因相。故如雲。餘文可知。異現如星。無實如翳。速滅剎那若燈。緣成比幻。無常喻露。體空況泡。見實如夢。有用象電。無本並雲。二法中皆有九義不成實耳。 0S$TLbx  
* bUOd'vh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就第三流通文有二。初舉十眾為受益者。第二聞佛所說下。正明益相耳。 p5l|qs  
#44}Snz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卷下
[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05-13 13:27重新编辑 ]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13 12:57 | 5 楼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因为藏经有很多地方都没有点断,或者是点断不正确,此只是把经文的原文部分做了点断,并加为红色,下面的疏文要你们自己点断了。 ay]l\d2!3  
]~ !CJ8d  
以此功德回向四川大地震中遇难有情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G!lF5;Ad`  
祈愿  世界和平  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灾障早除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05-13 13:33 | 6 楼
细雨留香
特殊贡献奖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2
发帖: 74
威望: 79 点
银子: 105 两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25(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8
最后登录:2009-01-23

 

深奥啊,没有一定佛学基础是看不深刻的。
Posted: 2008-05-17 10:41 | 7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洞天福地社区 » 法海拾贝


Powered by 净业寺 ©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