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精进佛七开示  学诚法师讲述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无名
级别: 爱心之星


精华: 0
发帖: 148
威望: 149 点
银子: 253 两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30(小时)
注册时间:2008-05-09
最后登录:2008-11-28

 精进佛七开示  学诚法师讲述

0
l6y}>]  
Aeb(b+=  
D%abBE1  
8.[F3Tk=  
学诚法师讲述 Jsysk $R  
Y.\x.Hg  
法音1996年第3、4、6期 -}9^$}PR  
D]]wJQU2  
^>?=L\[  
,-4NSli  
第一天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6{R#Tuh  
iCE!TmDT  
第二天四种念佛方法 ,|{`(y/v  
MQQm3VaKS  
第三天略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l6ym <V(1p  
#cu{AdK  
第四天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y%SxQA +\  
s*ZE`/SM3  
第五天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G aV&y  
)1uiY f&k  
第六天克期取证与求生西方 (4T0U5jgT  
( Jk& U8y  
1)56ec<c  
/ce;-3+  
(编者附识:学诚法师佛七开示本应有七篇,但因其中一天未作录音,所以本刊只刊登了六篇。) Lwr's'ao.  
d+ jX49Vt  
Uj):}xgi'  
N/bOl~!y  
第一天(农历十一月十八日) mdWA5p(  
vR!+ 8sy$  
r3l1I}  
SM2Lbfp!u  
今天是佛七的第一天,从昨天晚上起七到今天,二序大众都来参加了,看到大家一起认真地念佛,我很受感动! 1f`De`zXzr  
9 {&g.+  
@- STo/  
^#Ha H  
我虽然出家已经十多年了,参加过很多佛七、禅七,出外参学也有不少所见所闻,但在广化寺还未曾主持过佛七。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我知道本寺念佛堂里常年念佛,有见地的老修行很多,而我自己对念佛法门的体会也不很深刻,所以一直不敢主持。再则,佛七、禅七在佛法的行持上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理应礼请有修有证的大德来主七,否则,很难举行得如法圆满。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诸方丛林都难以请到有修有证的大德来主七,所以,当今丛林大众共修的情形难复旧观了。 7$'AH:K  
p~ b4TRvA6  
{^WK#$]  
fF(2bVKP:  
此次举行的精进佛七,对佛学院的许多同学来说,恐怕还算是一件新鲜事吧!诸位能不乏兴趣,踊跃参加,可以说对念佛法门满怀信心,只是对这一法门的殊胜理论及行持方法不甚明了,所以大众师父要求我讲一讲念佛的意义,期望能够更加真诚地念佛修行。由于这个缘起,所以决定每晚安排一段时间,讲讲我对净土法门的一些肤浅认识,以便使大众师父对念佛法门加深了解,生起信心,今天讲的题目是: w+g29  
eV[{c %wN:  
+e>SK!kB7  
VJ~D.ec  
放下万缘 一心念佛  ]n!V  
"do5@$p|  
=AIFu\9#a`  
rwRZGd *p  
放下什么?外则宇宙万有,人我是非;内则身心世界,妄想杂念。这些东西要是看不破,放不下,那就万般烦恼挂心头了,又如何能在念佛堂里自在地念佛呢?合外在的繁杂境遇和内在的烦恼思绪,称之为万缘。 ye^x>a['  
!l (Vk  
sbW+vc  
2~kx3` Q  
万缘所包括的内容很多,但究其主要的,可以说是造成有情生死轮回不息的业因。业遇到种种因缘而产生果报,由于每个人所作的业不同,所得的果报亦不同,但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它有很强的作用力和牵引力,故称之为‘业力’。 uUI#^ A  
FDMQ Lxf  
 b`jR("U  
OS(`H5D  
我们想好好用功,发心念佛,而心念总是无法静下来,这就是业力在作怪。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又说:得到人身犹如‘盲龟得浮木’。意谓大海里有只海龟,眼睛是瞎的,每过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一块浮木中间有一小孔,在海面上漂流,等到有一天海龟浮出海面时,能恰好地钻进浮木孔中,这是何等的难遭难遇!我们在六道中得人身的机会就与此相似,非常希有难得!因此,我们一定要珍视自己得到人身的价值,纵有百年三万六千日,过一日就少一天,必须认识清楚,空过此生就太可惜了。 ZcN0:xU  
 FA+HR  
,:?ibE=  
@t%da^-HS"  
念佛时,务必一切全然放下,譬如平时讲话喜欢讲是非,做不应当的事,起想入非非的念头,念佛时要把这种种都放下。念佛——关键是一心念。念的含义,同学们都明白,念字从今从心,就是现前一心,一句佛号从心里清清楚楚地念出来,还要明明白白地听到心里去,念念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才是念佛。如果一边念佛一边不停地生出别的念头来,想别的事情去,那还是念是非,而不是在念佛,应达到每一个心念都是佛号。 uf6egm5 ]  
\p4*Q}t  
6] x6FeuS  
d@ZDIy  
为何要这样呢?因为一心不可二用。那么,一心念佛该如何下手呢?首先要心平气静,不急不慢,不可贪多急念,以为念得越多越好,这样很容易疲劳,疲则难持久。也不是悠悠闲闲,抱无所谓态度,念多少算多少,那样佛号提不起来,终则放逸懒散。而是要历精进佛七一样,安排好时间,从从容容地念,念兹在兹,就容易得一心。 gP% <<yl  
:zHSy&i`  
Tn7Mt7h  
o?baiOkH  
《像法决疑经》说:释迦牟尼灭度后,‘初五百年,持戒坚固’,比丘持戒清净,证得解脱,所以正法时期,比丘以持戒而得解脱。‘像法一千年,禅定坚固’,像法时期,比丘较注重禅定的修习,以禅定证解脱。‘末法一万年,念佛坚固’,末法时期,比丘大都修念佛法门,以念佛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净土法门得以广泛地流传,大家都弘扬修学净土法门,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 |! 9~  
Hn /t'D3  
xV> .]  
[k7( t|Q{  
为什么净土法门会如此兴盛呢?其原因是,大家都想离苦得乐,知道人生是苦,要求得到究竟的安乐,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种种苦,想舍离之,依世间法是达不到的,所以只有到佛法中求,而离苦得乐最容易、最有效的方法是念佛法门。这一法门非常适应中土众生的根机,所以千百年来,普遍地流传著。 8W&1"h`  
3H#,qug$  
3f`Uoh+  
bpY*;o$~  
苦有生理、心理与物理等方面的种种不同。 #Pd9i5~N  
lQIg0G/3  
mI&3y9; (  
EXSH{P O+  
生理:有生老病死。古往今来,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这一规律。 1uo- ?k  
RuHDAJ"&a  
< se~wR  
i+`8$uz  
心理:有烦恼与痛苦。大家更是有体会的,如毁誉称讥等八风。自己时时受他人言行的影响,人家一个不好的眼色,有时会难过一天;见别人坏处,心里不好受;别人用功,心里觉得惭愧等等。自己看到别人是这样,别人看我们也会产生如此多的烦恼。 LQF;T7VKS)  
K_M Ed1l  
D[>:az `  
+Z"Wa0wA  
物理:是指由社会与环境带来的痛苦。如:地水火风四大灾难。地灾,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了几十万人,国外发生的地震也时有所闻。水灾,如安徽大水灾,农田房屋被冲毁,人、畜被淹死。火灾,所谓水火无情,世界各地战火频繁,具有毁灭性的武器等日益增多,对整个人类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风灾,历台风、龙卷风等,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 %w&+o.k/  
Y1 Ql_  
}R* %q  
7{r7  
这些苦难充满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未来的世间势必越来越不安宁。释迦牟尼佛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告诉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要得到究竟的安乐,只有超出三界,否则无论到哪里,即使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也难免福尽还堕之忧。 8$uq60JK  
_N5pxe`  
iZ]^JPU}  
JrBPx/?(,;  
净土法门,深契末法众生之根机。《大集经》中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法亿亿人修行,很少有人能够获得解脱,其原因是不持戒、不修定,不积极储备福慧资粮,更何况现在修行的环境远不如以前,障道因缘甚多。往昔没有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交通又十分不便利,出家人修行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干扰。可现在的出家人衣食丰足,四事不缺,而内心仍然烦躁不安、苦恼重重,所以唯有念佛才是对治散乱心的最好法门。现在就让我们以清净心来至诚念佛吧! 4zs0+d +  
Ox)<"8M  
~=yU%5 s@  
*$cx7yJ  
第二天(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四种念佛方法 6GuTd  
myo4`oH  
|21V OPBS  
P,8TO-e7  
昨天谈到‘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当然,念佛要达到一心,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更有效、更相应的方法,各人用功千差万别。在这无量无边的法门中,今天讲其中四种念佛方法: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这四种,摄尽无量的念佛法门,依此修持,确保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中前三种是事持,后一种是理持;事与理结合起来,方能圆满。 r;@0 F  
OIFjc0  
Af\@J6viF7  
%|4Kak]:Q  
一、持名念佛 z^wod  
_E9[4%f  
,L%]}8EL"  
d\-*Fmp(S  
很多初发心念佛的同学,将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念出口后,方才发现有许多烦恼、妄想抛不开,心里顿起分别,以为念佛不但断除不了烦恼,反而越念烦恼越多。殊不知这是你无量劫以来的生死根本——无明烦恼,如江河奔流不息,如何能够一下子斩断呢?而念佛的目的正是要断除烦恼。古来大德说:‘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功夫时节’。妄念出现时,立即遣除,久而久之,功夫自然纯熟,你能够觉察出妄念纷飞,幸亏有这句佛号,如果不念佛,妄念波翻潮涌,刹那不停,自己还不能觉察到呢!由此可见,念佛的时候比不觉察以前进步多了。所以,持名念佛很重要。 ;Q t%>Uo8  
$\m:}\%p  
5Y;&L!T  
<mJ8~  
持名念佛这个法门,源于《阿弥陀经》。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七日一心不乱,临终之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及诸圣众亲临接引,往生西方。古德曾说:‘末法时代的众生不修念佛法门,非愚即狂。’愚就是没有智慧,不懂得修。狂就是狂妄,类似精神病,缺乏智力,不能修行。因此,对于一个正常学佛的人来说,还是依念佛得坚固。 q>+!Ete1p  
GN(,`y  
/{j._4c  
 }se3y  
那么,如何来修呢?持名念佛最忌讳的是意念不能集中,思想涣散,字句模糊,不能念一句听一句,快慢不一,既无节奏又不连贯。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不相应,声音摄不住念头,名号随口滑出来,功夫不得力,永难成片。持名念佛贵重一心,不夹杂其他念头,不以念得快、念得多为好,许多念佛的人,往往贪多贪快,实际上,应该不缓不急,历历分明,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任何时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正如印光大师所说的:‘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求生西方。’古人打佛七,一整天都在佛堂里,念佛不间断、不分散,一心用功,很容易得到事一心不乱。 ;QVTb3Th  
_o w7E\70  
0`pCgF  
_gH$ ,.j/  
二、观像念佛 a,fcKe&B  
 `\##M=  
sw9ri}oc  
E;H9]*x/  
观像念佛源于《大宝积经》。经中说: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名大精进菩萨,未出家时,看见一比丘在画佛像,非常庄严,从而生起大恭敬心,随即发心出家。出家后,向那位比丘礼请其所画的佛像,比丘满足了他深切的心愿。于是,他诚心诚意地恭请佛像到深山里供奉,专修观像念佛,即眼观佛像,心里念佛,这就是观像念佛的起源。 [kkhVi5;A  
|J@ &lBlq  
y ~-v0/  
Kf?:dF  
现在,每个寺庙庵堂都供奉著佛、菩萨及罗汉圣像等,可以说也是给佛教徒修观像法门提供方便;居士在家里供奉一尊佛像,以恭敬心、虔诚心,在佛像前念佛、诵经、礼拜、忏悔,这也可以说是在修观像法门。眼见庄严的佛像而不念不拜、不恭不敬,这是缺乏善根。 X#by Dg  
sMLXn]m  
~zZOogM<  
2asRJ97qES  
那么,如何修观像念佛,其功夫才容易上进呢?首先安立一尊所要观想的佛像,使意念安住在这个圣境上,随之生起所观佛像的形相;其次,渐渐观想佛像的头部、双手、身躯、两足等全身部位,使这些部位在心里逐渐明显清晰,再次对佛像全貌作更深入的观想,随每个人观心力量的大小,使所观佛像,可大如乐山大佛,也可小至寸许,但都要让佛像庄严的相貌在内心浮现,时时感觉到与佛同在。修行功夫深的人,可能佛像会在心里大放光明,功夫差些的人,佛像在心里会有其位置,但不一定会放光明,这时,你不必勉强想要佛像放光,不要执著,否则,必定会影响观像念佛的成就。 ga,kKPL  
ml2/}}  
'Jek< 5  
K20Hh7cVJ  
假如所观的佛像只有部分在内心明显,那么,就应该观想明显的那部分。修行观像念佛,虽然有很多利益,但末法时代的众生业障深重,心念粗劣,修观的时候,佛像显现;不观的时候,佛像隐没,这样,则成间断,不能前后相续,难以达到一心不乱。 cD9U ^SOS  
WNeBthq6  
k{{Y2B?C  
]>Dbta.2 7  
三、观想念佛 .(8 V  
r(>812^\  
DBGU:V,85  
EXbZ9 o*  
观想念佛,出自《十六观经》。经里一共说明十六种观法,现在略举前两种观法:日观与水观。 )Ft+eMYti[  
#I MaN%  
\FX"A#  
h=6D=6c  
第一、日观:首先面朝西方,端身正坐,仔细观想太阳落山处,使心念牢牢安住在这一境界上,不移不动,集中精神,专注观想,内心平稳。太阳即将西落时,彤彤日轮,状如空中悬鼓。日观修成时,无论开眼或闭眼,这种所观的境相都是清晰明了的。 ePq(.o  
& E6V'*<93  
LB({,0mcX  
_PGd\>Ve  
第二、水观:水——大家都十分熟悉。修水观的时候,心里观想水澄清明净,没有丝毫污染,让意念专注在清澈的水的境界上而不散动。接著,意念令水变成坚硬的冰;冰也是清净明澈的。次将冰作琉璃想,观想琉璃成宝地,内外光莹明亮、平坦庄严,周遭共有八个角落,分别都是用金刚等七宝所成的金柱支擎这琉璃宝地。宝柱由百宝所成,宝中有珠,每一珠都大放光明,每一光明有八万四千种色,无尽璀璨的光色映照琉璃宝地,犹如百千亿日月同时并照,场面极其壮观,望无涯际。琉璃宝地皆以宝绳作界,光中涌出无穷尽的亭台楼阁,也是百宝所成。亭台楼阁中有无量的华幢和乐器,宝光中飘散出八种微风,鼓动华幢与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等妙法。这就是水观,名为第二观。 e?7NW  
d"E3ypPK  
"*`!.9pt  
pyX:$j2R+%  
如是次第而修,乃至第十六妙观。每种观法,皆具不可思议的妙用。因众生智慧浅薄,而所观的境界又极其微妙,所以我们修此观想念佛,总不如第一种持名念佛容易。 T12Zak4.=  
\N-3JOVy  
o\><e1P  
3mopTzs)  
四、实相念佛 ,cS_687o  
J"S(GL  
+*`kJ)uP  
)/[L)-~y~  
实相念佛,属于理持法门,非常高深,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记得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当他参访解脱长者的时候,解脱长者对其开示念佛三昧时说: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如来,那些诸佛不到我这里,我也不去那些诸佛的处所,如此,就见到佛了。我要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想见就见,想去就去,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现,如梦如幻,我就是如此忆佛念佛而见到佛的。 gH,Pz  
}/\`'LQ  
t_16icF9U  
Zl'/Mx g  
实相念佛的道理正如古德所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道理是一致的,甚深不可思议! &PApO{#Q  
?7lW@U0  
8QL=%Pv  
_<F;&(o  
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是从理体上讲的;有生有灭,有去有来,则是从事相上分的。理体与事相原是一体的,性与相圆融无碍,因此不去不来,并不妨碍有去有来。有去有来,其实也是不去不来,去与来的事相要在不去不来的理体上得到体悟,不去不来的理体要在去来的事相上作说明,这是念佛往生净土的要诀,也是实相念佛的最上乘功夫。 z`$c4p6G6  
o%`=+- K  
] >w@@A  
vf#d  
会集《大经》的夏莲居居士曾作一首偈子说:‘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第一句,是说阿弥陀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第二句,是说念阿弥陀佛的方法;第三句,是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只要你能时刻不停、诚心诚意地一直念去;第四句,是说念佛一定能成佛,所以可以说是阿弥陀佛在念阿弥陀佛啊! A)j!Wgs^z  
RL\?i~'KH  
n'q:L(`M  
{_Ll'S  
在座的诸位,都是未来的阿弥陀佛,现在就请阿弥陀佛一心念阿弥陀佛吧! g)ZMU^1  
ypGt6t(;  
@^ti*`  
h6IXD N  
第三天(农历十一月二十日)略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ux!YVvTPd  
3O Ks?i3A  
34"PtWbV>  
-&]!ig5v  
今晚,我们简略地谈谈极乐世界依报与正报的清净庄严。极乐世界是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之所向往,所要到达的目的地,是一生修行的最后归宿。那么,极乐世界究竟有多好?去极乐世界有何利益?极乐世界里的圣众,他们生活的情形又是怎样?可能同学们都很有兴趣想了解。遗憾的是,自己未曾到过极乐世界,既然没有到过极乐世界又要来说极乐世界,该从何谈起呢?身为佛教徒,我们只能依圣教量为标准。圣教量包括经律论三藏,应该相信佛陀的遗教以及古来祖师大德的宝训,我们虽然没有去过极乐世界,而释迦牟尼佛以及古往今来许多修持念佛法门的大德,他们都决定去过。听过来人的话,总之是不会错的,所谓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呢? Z1v~tqx  
n53c} ^  
KZcmNli&A  
nN-S5?X#  
一、依报庄严 Ya!%o> J%t  
olL? 6)gC  
YAeF*vP  
7Nk|9t  
在《无量寿经》里,世尊告诉阿难:‘彼极乐世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来修诸功德,而成就的庄严国土。‘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远离各种痛苦。娑婆世界有苦苦、坏苦、行苦等等的逼迫,又有八难的障碍。 uifVSf*  
|Ox='.oIb  
34N~<-9AY  
zA.0Sm  
所谓八难:前三难,即‘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的众生,永世在受苦,没有机缘听闻佛法。 < FO=PM  
^Mc9MZ)  
%m[ZU<v  
W\w#}kY  
第四无想天难:居色界的第四禅,寿命五百劫,为诸外道修行的归宿处,此天没有佛法。 nu~]9~)I  
nP*%N|0  
5U+4vV/*  
Z0-?;jA@  
第五北俱卢洲难:众生寿命一千岁,没有中夭现象,不同于南阎浮提的有情,他们非常安逸快乐,因为贪著享乐而不受教化,所以圣人不去那里说法度生,北俱卢洲的众生也无缘听到佛法的音声。在各大寺庙里都塑有韦驮菩萨,号称三洲感应,即是除去没有佛法的北俱卢洲。 IPYwUix  
:Y1;= W  
LGW_7&0<<  
SZ$WC8AX  
第六盲聋喑哑难:虽然生处中国(即有佛法的地方),但是他们的业障深重,六根不具,不能见闻佛法。有些人虽有耳目,却不肯接受佛法,如同盲聋喑哑一般,不能见佛闻法,十分可惜! J>nBTY,_<  
p nI=  
$6D* G-*8  
uZ JfIC<>  
第七世智辩聪难:世间有许多聪明人,他们只学世间法、外道法,而不学佛教出世法,不学了生脱死的大法,聪明反被聪明误,终成所知障。 Av5:/c.B  
3/Z>W|w#w  
y35~bz^2  
Sx e6&  
第八佛前佛后难:在佛没有出世以前的人,或佛入灭以后的人,由于业重缘缺,不能听闻佛法而得解脱之大利益。 udLIAV*  
pPo xx"y  
CAs:>s '8  
4G&dBH  
这八难,极乐世界中都不复存在,更不会有诸魔的扰乱了。‘魔’,译成汉语为障碍、扰乱。如有人故意障碍扰乱其他道友用功修行,也名之为魔。所以,我们不能妨碍和扰乱其他师父的用功,否则自己便成了魔。 c>^(=52Q  
btq 4diW  
^w.]1x  
6(4d3}F  
‘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极乐世界没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差别,更没有寒冷、暑热与雨天阴天等种种不调顺的气候,有的是华雨飘香,风光无限。 i-5,* 0e6m  
r-.@MbBm  
Ur>1eN%9'  
h ! R=t  
《无量寿经》里又说:‘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极乐世界既没有江流大海,也没有丘陵坑坎以及杂草碎石等零乱之物的存在,更没有铁围山、须弥山(须弥山——娑婆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外部有九山八海围绕,八海最周边是铁围山,须弥山顶是帝释天主所居之处)。 P}A!C9Frh  
0NC70+4L  
B,w ZI4oi*  
rZaO^}u]  
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与娑婆世界完全不同。极乐世界是如何构成的呢?‘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极乐世界无边无际宽广无比,所以无论多少人往生彼国,都不会造成人口过多的问题。佛经中所谈到的极乐世界种种殊胜庄严,绝不同于娑婆世界有种种贫苦困厄,其目的是为了接引众生相信净土法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Pn[oo_)s  
-,p=;t#(  
]- `wXi"  
(4A'$O2  
《阿弥陀经》说:‘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说:极乐世界有种种鸟。舍利鸟即中国的鹭鸶,亦名百舌鸟。迦陵频伽,译为好声鸟。共命之鸟是单身双头的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六时是当时印度把一天时间分成六段,昼夜各分初中后三时,合为六时。这些鸟一天当中不停地发出和雅美妙的声音,而这些声音都是在演说‘五根、五力……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就是三十七道品等法。我们现在学习三十七道品,到极乐世界后,还是需要继续修学三十七道品,并且随时随处都能闻到佛法。 NM![WvtjW  
E BBd  
V8TdtGB.|h  
~tW~%]bs2Q  
《阿弥陀经》又说:‘其土众生,闻是音己,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极乐世界中的鸟,不同娑婆世界畜生道的鸟类,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连三恶道的名称都听不到,更不会有真实畜生的存在。此诸众鸟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所成就的。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爱好美妙的音声,所以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里成就了种种胜妙音声,助长其善根与佛法! %%uE^nX>  
ja';NIO-  
t S]  
T:Klr=&V  
极乐净土,对于佛教徒而言,依据圣教量自是不成问题。如果对于外人如何才能起信呢?外人也有他们不同的圣教量,比如天主教、基督教有《新旧约全书》,伊斯兰教和道教均有各自所信奉的经典流传于世。那么,我们该如何说明极乐世界的存在,使世人、外道也能生起信心呢? [{BY$"b#:  
@y`xFPB  
l$/lbwi%  
!.$L=>:V  
根据现代天文学的说法:宇宙间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一个世界各不相同。其中自必有痛苦的世界,也必有快乐的世界,也有痛苦与快乐交杂的世界。宇宙里的世界决不会完全一样,在无穷无尽的世界里,必定有极乐与极苦的世界。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确是存在的,如果极乐世界存在的理由不能成立,那么天文学所说的种种世界就更加不可信了。 %60 OS3  
W_Y8)KxG:L  
jj2\;b:a0  
Wx{E\ l  
至于说极乐世界在西方,这并不成问题,因为方向本来并非绝对性的,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其目的是为了众生观想方便,发愿往生有个目标。例如:莆田市对福州来说,它在南面;对厦门而言,它在北面;对整个福建省来说,它处于闽中,即在中部,怎么说都可以,都不会错,主要是看你站在哪个方位说。 ;t\h"K<,|  
yivu|q  
X4!7/&  
e:9EP,  
二、正报庄严 qVE0[ve  
<d H@e  
#[lhem]IC  
x2#JD|0  
极乐世界有教主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等诸大菩萨及诸声闻、天人等诸圣众。在《无量寿经》里,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种智洞达。’意谓极乐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具有无上智慧与福德神通,‘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极乐世界里边的声闻众,尚且有如此广大神通,更何况佛菩萨呢? Q]xkDr?   
jBw)8~tYm  
eNAxVF0  
U-u?oU-.'  
《无量寿经》又说:‘我弟子当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释迦牟尼佛说: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在一天内,能遍知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娑婆世界有多少众生。接著佛陀又说:‘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中不及一分。’假如十方一切众生都成缘觉,寿命一万亿岁,神通智慧都如目犍连那样大,竭尽他们的寿命与智慧,来推算极乐世界有多少位声闻,其结果是千万分中不及一分,极乐世界里的圣众,真是不可思议的多啊! cA q3Gh  
0Lxz?R x]<  
&HM-UC|  
D'#Q`H  
佛陀接著说:‘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是算计譬喻之所能知。’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声闻、天人的寿命都是不可称计的。 PFh ^Z L  
;X,u   
2(xC|  
ns8s2kYcm  
有人问: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声闻乘呢?殊不知这是佛陀的权巧方便,对娑婆世界种种不同修行的众生而施设的。天台宗把极乐世界分成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阿弥陀佛居住常寂光土,观音、大势至等诸大菩萨住在实报庄严土,诸声闻众住在方便有余土,天人住在凡圣同居土。 P#~B @d  
FoyYWj?,R  
L9 D`hefz  
`NsjtT'_  
佛陀继续说:‘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之。’ p%"dYH%]&0  
tUJRNEg  
5XZ! yYB?  
F`nQS&y  
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对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包括蜎飞蠕动,小小的蚂蚁、苍蝇、蚊子,每一众生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起什么心,动什么念,诸大菩萨都会知道。十方世界每一众生什么时候因缘成熟而得度脱,什么时候发愿往生,诸大菩萨悉知悉见。 }6c>BU}DF  
d qn5G!fI  
MePD:;mm^  
Nujnm$!,Q  
《无量寿经》说:‘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极乐世界诸声闻众的身光只有一寻(八尺)。菩萨的光明有百由旬,一由旬在印度分四十、六十、八十里三种。若一由旬以四十里计,是四千里,以六十里计是六千里,以八十里计则是八千里。极乐世界有二位大菩萨,其光明能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c0@8KW[,  
dq[h:kYm  
;hX(/T  
}9'`3vsJ  
阿难问佛陀说:‘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世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这两位大菩萨是在娑婆世界修菩萨行而成就,尔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的,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护持佛法,接引众生,二位大菩萨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特殊因缘,念佛堂里供奉西方三圣,原因就在于此。  Z.6dL  
%SM;B-/zHt  
G21o @38e  
@LKQ-<dZG  
《无量寿经》中又说:‘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为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娑婆世界里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遇到任何灾难苦厄,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没有不得救度的。这里应注意的是: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而不是恶男子恶女人,假如恶人做坏事遭受因果报应,菩萨虽有广大悲心,也是爱莫能助的。 ;<AcW.jx  
$RaN@& Wm  
jmM|on!  
h4? x_"V"  
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我根据《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的记载,结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作出以上极其简略的介绍,可谓‘千分不及一,万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极乐世界究竟有多庄严、多美妙,等你有朝一日身临其境,自有一番切身感受,方信佛语不虚。现在请诸位开始念佛求生西方吧! T pkSY`T  
'x!\pE-  
p~qe/  
IY`p7 )#i  
第四天(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TC\+>LXiZ  
Dm>"c;2  
@c3xUK   
):D"L C  
几天以来,早晨、白天来参加念佛的人数都没有晚上来得多,我想大概有二个原因,第一,晚上是大众最闲静的时候,厨房、流通处、外寮等的各位师友都来参加念佛;第二,借此佛七期间来听一些佛法。诸位如果觉得这几天来我所讲的话是实在的,那么,今晚所要讲的内容诸位将会觉得更实在。 ]k0 jmE  
S(Yd.Sp  
p T(M>LP83  
S\ k<  
今晚,要讲的题目是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人活在世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及时作好准备,何况出世间了生死的大事,更应如此。诸位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不早日准备资粮。 M ?$[WS  
~&?bU]F  
UNdD2Fd9  
tgK I  
比如,想去外国旅游,首先需要办理护照、签证、买飞机票,准备衣服、日常用品等。到国外的时候,还必须有人接待,安排吃住与活动等等,如果不懂外语,还要请人当翻译。所有这些都是资粮。如果资粮短缺,就跨不出国门,或者虽然到了国外,也将会非常地乏味。 xP9(J 0y  
BX,)G HE  
Sqo+cZ  
~C.*Vc?|  
一、信 Hcq.Lq;2:  
E9HMhUe  
^mS |ff  
AZtS4]4G)  
净土宗所谈的信,包括二方面的内容:一、总信;二、别信。 XpIiJry!6  
kNEEu! G  
C6_(j48&  
J3K=z  
什么是‘总信’呢?即信实、信德、信能。 Y?VbgOM)  
tT$OnZu&  
5,RUPaE  
mP(3[a_Q  
第一、信实:相信佛教经律论三藏所阐述的一切义理,如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等,这是佛陀为不同根器的众生而施设的八万四千法门。如果你一边口念佛号,一边反对人家看经学教,主张不要学习许多佛法,这是不正确的。 kIrrbD  
/HC:H,"i  
`2~>$Tr  
--$o$EP`  
第二、信德:相信三宝清净殊胜的功德。念佛有念佛的功德,持戒有持戒的功德,布施有布施的功德,供养佛法僧三宝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 gg;r;3u  
h~MV=7 lE  
^[L(kHOGzk  
JE?p'77C  
第三、信能:相信用功修行,能够断烦恼证菩提。相信佛菩萨有力量帮助和指导众生了脱生死。 h6 \P&Z  
vh9* >[i  
#x%'U}sF  
1SQATUV  
无论是修学哪个宗派的佛教徒都必须遵从总信里的内容,也就是说,信仰三宝是一个学佛者最基本的信念。 mCtS_"W  
l^B.iB  
h`fVQN.3  
c PGlT"  
‘别信’,这是净土宗尤其强调的信,分成二点说明:第一,相信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第二,相信一心念佛可以往生。 /'O8RUjN  
<P9fNBGa  
) "#'   
%B3~t>  
《华严经》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一个学佛者若不具足信心,哪怕把三藏十二部研究透彻,也不能得到法益,犹如翻看地图册,去什么地方,走什么路线,你都了如指掌,可是你不相信地图册上所标明的各条线路是正确的,固步不前,岂能到达目的地呢?释迦牟尼佛一生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开设八万四千法门,适应无量众生的根机,净土法门在无量无边的法门中,是一种最难信和最易行的特别法门,是释迦牟尼佛以佛眼观照世间,无问自说,普应群机。 73WSW/^F  
GN.O a$  
]6&NIz`:,  
_`$LdqgE  
净土法门既然这样殊胜,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起信呢?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禅师说:净土法门的‘信’,共有十个方面: q>q:ZV  
uGKjZi  
Rd?}<L  
N!A20Bv  
第一、相信‘生必有死’。古往今来,每一个人都免不了死亡之日。 rCyb3,W  
ejRK-!  
 w-jElV  
L\yVE J9x  
第二、相信‘人命无常’。在座的诸位同道,哪位先往生,哪位后舍报,都很难肯定。佛陀说:‘人命在呼吸间’。的确生命的无常,谁能预料得到呢? z(PUoV:?  
qZoDeN-CC  
]wQ!ZG?)  
`h}eP[jA  
第三、相信‘轮回路险’。今世虽然生在善道,假如你不珍惜人生,不广修诸善,那么,要想后世再出生在人道,就很难说了。在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路上,确实是极其险要的。 ?5|;3N/zt  
Fc[KIG3@  
D{|qP nE4  
l}{{7~C`  
第四、相信‘苦趣时长’。佛经中说:堕到三恶道里,无论是哪一恶道,至少要受五千劫的大苦,然后方能脱离。 T}~TW26v  
~/:vr  
yr]ja-Y  
WSThhI  
第五、相信‘佛语不虚’。相信佛陀所说的教法,没有丝毫虚妄。‘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陀所说的教法,绝对真实不虚。佛陀亲口所说的净土法门也是如此,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 !`ol&QQ#  
q:{#kv8  
^({)t  
c=\tf~}^Ms  
第六、相信‘实有净土’。犹如相信有娑婆世界的存在一样,相信极乐世界真实存在。 95;{ms[  
Nk~}aj  
c0Ug5Vr  
91 jRIB  
第七、相信‘愿生即生’。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修行人,三资粮具足后,决定可以到达。 <+8'H:wz  
8(3(kZxS  
U}v`~' K  
|1tKQ0jg  
第八、相信‘生即不退’。一经往生,必获不退转位,永远不会再来娑婆世界受苦,除非你乘愿再来度化众生。 3WV(Ok  
uL'f8Pqg  
Tw~R-SiS`s  
OhF55,[  
第九、相信‘一生成佛’。娑婆世界的众生寿命极其短暂,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圣众,寿命无量,必定当生成佛。 W? 7l-k=S  
`CK~x =  
*k$[/{S1-  
~G@NWF?7  
第十、相信‘法本唯心’。佛陀说:‘心杂染则有情杂染,心清净则有情清净。心杂染则国土杂染,心清净则国土清净。’一切染净诸法无不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 <H[w0Z$  
/iW+<@Mas  
0'q4=!l  
~NGM6+9  
彻悟禅师所说的十信,其中后四种:‘愿生即生’、‘生即不退’、‘一生成佛’、‘法本唯心’,属于殊胜的果报。前四种:‘生必有死’、‘人命无常’、‘轮回路险’、‘苦趣时长’,如果众生不信佛法,不依佛法实行,便有这四种的过患。但无论相信或不相信,轮回现象依然存在。  yCX5 5:  
?2<QoS  
68%aDs  
6iFlz9XiI  
前四种与后四种,即善与恶的八种果报,勤修净土法门的人,如果能够产生真实的信仰,那么对前四种恶果理应彻底断除。这样,就是第五种‘佛语不虚’的信仰。 D{9a'0J  
verI~M$v{  
dg D-"-O  
0J R/V68$  
二、愿 ; :e7Z^\/k  
wG3L+[,  
Fwm$0=BXL  
D#jwI,n}x  
愿也分成二部分说明:一厌离娑婆,二欣取极乐。对娑婆世界一定要有极大的厌离心,对极乐世界一定要有无限的欣取心。 6:1`lsP  
OjU{r N*  
V:0IBbh)w  
 ^`H'LD  
梵语娑婆,汉译堪忍。娑婆世界的众生安于十恶,承受种种烦恼与痛苦的折磨而不肯出离。《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中把娑婆世界众生的痛苦现象,用四个五来说明。 gt4GN`-k  
o Rfb4+H&  
?o<vmIge  
vE]ge  
《无量寿经》中说:娑婆世界众生有‘五恶’、‘五痛’、‘五烧’。五恶,指造作杀、盗、淫、妄、酒;由五恶而召感现世种种痛苦的果报名为五痛;召感后世与后后世种种的苦报名为五烧。在《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把娑婆世界形容成五浊恶世,简称五浊。 7o4E_ .*  
)! [B(  
I=`?4%  
(6%T~|a  
一劫浊:劫浊中的众生,业障深重,不修福德,寿命逐渐缩减,当缩减到三十岁的时候,饥馑灾起,生活条件极端困迫,导致死亡的众生遍处皆是,触目惊心。当人寿减到二十岁时,各种恐怖的疾疫灾难广泛流行,缺医短药,无量无边的众生因此而身亡。当人寿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草木皆兵,娑婆世界的众生无不互相残杀,最终造成人类莫大的劫难。这是劫浊。 b,~'wm8:A  
B'/U#>/  
Y;af|?U*6:  
3=S |U,  
二见浊:处在像法与末法时代的众生,恶见深重,不讲因果,不信轮回,偷机取巧,广造诸恶,岂能安贫守道。 'r'=%u$1C  
g|)>65v  
s/1r{;q  
+U fw  
三烦恼浊:烦者烦躁,恼者恼乱。娑婆世界的众生,终日无不被贪嗔痴等种种烦恼之所扰乱,尔虞我诈,虚诳谄曲,身心不宁,惶恐不安,没有力量修习善法,名为烦恼浊。 Ff<cY%t  
s>9I#_4]  
_z_YJ7A>  
,>|tQ'  
四众生浊:亦名有情浊。无始以来,六道众生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不知脱离,因为多生多劫业力的推动,从而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闻佛法、不做功德,岂有解脱之日! [*%lm9 x  
1N/4W6  
<I,4Kc!  
[bLKjD  
五命浊:亦名寿浊。劫初人寿八万岁,以后众生身口意三种恶业日渐增多,因而人寿渐渐缩减,名为命浊。 H )X[%+  
81RuNs]  
QW..=}pL  
r*HSi.'21  
《阿弥陀经》中,将娑婆世界说为五浊恶世,其目的是让众生尽快生起厌离娑婆之心。那么,如何方能发起厌离心呢?我认为四个五很重要,务必时时刻刻铭记于心。如果修持净土法门的人,贪生怕死,眷恋尘世,阿弥陀佛垂手接引而不愿跟随往生,那么,你的厌离心是否纯正,就必须再次检验了。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活一天,甚至活一千年,一切都是随顺业力流转,总免不了五恶、五痛、五烧诸般痛苦的日子。 }0 ~$^J  
 ff9m_P  
6O4 *OR<&  
+:A `e+\  
怎样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呢?《阿弥陀经》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m0WPS/6E  
6 `6 I<OJ\  
tbQY&TO1  
+;,{`*W+N  
往生极乐世界与彼国中诸大声闻、菩萨聚会一处,闻佛闻法闻僧,终日熏陶佛法的义味,道念增长,道果圆成。 &zn|),  
AA-$;s  
cGE{dWz  
cfmwz~S6i  
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必须要有善根、福德因缘。善根指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即发菩提心,持名念佛。福德因缘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助缘,即受持禁戒,广作诸善,勤修三福。 {[uhIJD3g6  
a- *sm~u  
eKP >} `  
"t2T*'j{  
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假如信愿真切,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均可带业往生,若信愿不具,哪怕你将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持得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透,犹如铜墙铁壁般的坚固,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信愿十分重要! c{ 'Z.mut  
Zl_sbIY  
cg )(L;  
IO7z}![V;  
在凡夫尘世,厌离与欣取有其区别,若达到终极目标,是二而不二的。智者大师在《妙中钞》中说:‘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舍离娑婆与欣取净土是从凡夫事相上分别的,假如行人一味执著不取不舍的净土理体,从而便有废事执理之过患,不能产生真实的效用,所以事与理相结合,方能相得益彰。 ;apLMMsWC  
FC 8<D  
R/u0,  
clDn=k<  
三、行 |@d(2f8  
b'( AVA  
fD%/]`y  
uNewWtUb(  
行,分正行与助行二种。正行是发菩提心,持名念佛;助行是勤修三福,力行众善。 k r$)nf  
[KUkv  
r6j[C"@  
j1Ys8k%$l  
信愿具足以后,应该老实持名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意谓持名念佛的法门,是以众生心为著眼点,以勇猛精进、一心念佛为因,往生极乐世界为果。 D[W ` q#W  
d{TcjZ  
+sJ{9#6  
yXkQ ,y  
蕅益大师称赞持名念佛法门说:‘念佛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师说:‘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渡群迷,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法无不还归此法界。’ }[%F  
J^t0M\  
0ytAn+/"x  
aT/2rMKPF  
助行,指勤修三福,力行众善。《观无量寿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QM!UMqdj  
bLTX_ R  
9X[378f+(  
l=" (Hp%b  
一世福,又名世善,为世间本来存在之孝悌忠信等善法,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二戒福,又名戒善,为佛陀出世所制定的戒法,包括人天、声闻、菩萨所受持的三皈、五戒、十戒乃至具足戒,以及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或具受或不具受,都要回向往生。三、行福,又名行善,为凡夫起大乘心,自行化他所具之善根,即发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导促进一切修行用功的人,发愿往生西方。 f$</BND  
tzl,r"k3  
*K>2B99TXu  
4FneP i~i  
第五天(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nUY)Ln I  
)~P<ruk>,C  
Bl)D/  
oe6Ex5h  
今晚,我们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 uP7|#>1%  
gy1kb,MO  
p;[.&o J  
jHMP"(]  
什么叫做道场?顾名思义,修道的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 PazWMmI  
*{JD= ua  
:wzbD,/M  
I9TNUZq('  
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A#'8xE/  
5 Bcmz'?!  
=M{&g  
mGz'%?zj  
一、小道场:以出家人而言,有的步进念佛堂、大雄宝殿、禅堂、五观堂方能发起修道之心,这种人便是以殿堂为道场。 q89yW)XG  
kPEU}Kv  
4&]NC2I  
}zo-%#  
二、中道场:以寺院范围为道场。身居寺院,懂得用功,离开了寺庙,犹如返回世间,忘乎所以,甚至把出家人的身份都淡忘了,这种人便是以寺院为道场。 Z(E .F,k  
8}z PDs  
:U1V 2f'l3  
x ZAg  
三、大道场:以娑婆世界为道场,以一切众生为自己所教化的物件,到处都能够修行念佛,弘法利生。 uxrNkZia  
Nf~B 1vkp  
PHsM)V+  
}k1[Fc|  
第二后世道场。发心念佛的众生,希望往生极乐世界,以极乐世界为修行的道场,一生成办,圆成佛果。 D -e^b'l  
qyIy xJ  
d76C ]R5L  
RXPl~]k#i  
第三后后世道场。往生极乐世界,取证三不退转后,乘愿再来娑婆世界普度众生。所以说后后世是以十方世界为道场。现在,我著重谈寺院道场。 Mi!ak  
a`||ePb|W~  
[xs`Pi  
a.<!>o<t:  
众所周知,寺院是出家僧尼用功办道的场所。佛在世时,比丘住在泉边、树下,游化人间,无处不是道场,随处都可用功。佛法流传到中国以后,逐渐形成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形式不同的寺院,出家人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的来源,与当时印度完全不同。 ^-}3 +YA  
+w?1<Z  
oRn5blj  
^w RD|  
当时印度比丘以托钵为生,而中国的出家人历来都是需要自起炉灶,随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寺院与丛林。那么,应该如何来管理好寺院呢?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寺院的功能呢?历朝历代情况不一,现在各寺院的道风都很不理想,甚至有些寺院根本没有发挥道场本具的功能。 'bef3P9`  
iow8H' F  
.Vq_O u  
V[| k:($  
环顾处在大都市里的各大寺院,地价十分昂贵,并且大都修得金碧辉煌。遗憾的是,个别寺院不但没有发挥佛教道场的功能,而且违背清规戒律的事迭连不断,甚至触犯国家刑律,如此下去政府哪能容忍呢?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久而久之,寺院就会被外人监控、管制,甚至被没收都有可能。寺院只有保持佛教的风格,才能延续下去。如果寺院办得不伦不类,跟社会上其他部门并无两样,那么,世人就会觉得寺院可有可无,因为你对社会与国家并无特殊的贡献。 x(zW<J5X"  
!hPe*pPVV)  
J0Y-e39 `  
Bq:: 5,v  
我认为佛教与寺院,要在改革开放、科技飞跃发展的时代里立稳脚跟、持续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否则,势必难以生存下去。只有生存下去,才能谈发展。 2LN5}[12]  
1n ZE9;o  
k|^nrjStC  
!91<K{#A{  
如果自己当不了家,做不了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成办佛教事业,至于大众用功修行,办道证果,必将难上加难了。诸位既然都是寺院里的一员,众人相处在一起,务必要有清规戒律来约束,其身心才能够得以安住。沙弥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至于祖师所制定的清规,其条目那就更多了,但就其原则而言是六和:  s@3<]  
PJcz] <  
In4T`c?kQ  
#lm1"~`5  
第一、身和同住。诸位住在寺院里,食宿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一样。如遇有什么疾病、因难和麻烦,必须相互照顾,互相体贴,这样诸位都会觉得僧团的温暖。假如老弱病者,无人去料理与帮助,势必难以用功办道。释迦牟尼佛曾亲自探望患病比丘,送去医药,并谆谆教诫弟子们:‘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A7 :W0Gg  
]| =#FFz  
_nnl+S>K  
yIThzy S  
第二、口和无诤。如果有人在诵经念佛,用功办道,我们应该鼓励、赞叹、随顺、学习。如果有犯戒、犯规矩、甚至造恶业,我们应该要善意地来劝解、谏止,使他能够幡然悔过。 @*LESN>T@t  
7<ES&ls_  
5h(] S[Zf3  
jZY9Lx8o  
第三、意和同悦。住在寺院里,其目的是为了一心修道,了脱生死。所以,彼此理应相互尊重,在人格和僧格上,平等不二。丛林里执事职务的安排是因工作需要而划分的,并非谁尊谁卑,谁高谁低。 E~!FEl;  
Ie;}k;?-  
D&)gcO`\  
4a~9?}V:  
第四、戒和同修。大众共同遵守戒律,不犯清规,身心才能安住,行事才有准绳。 fx4X!(w!B  
mk~Lkwl  
<tTn$<b  
xF{<-b  
第五、见和同解。对离苦得乐的法门,必须要有共同的认识,比如修净土法门的道场,就不容许任何人在里边说念佛法门的不是。丛林里各有办道的主流,至于说个人潜修其他的法门,无可非议,但绝对不能反对常住的宗风。 ]HP  
dkf?lmC+M  
[ !:.9  
f&>Q 6 {*]  
第六、利和同均。居住在道场里,上殿、过堂、分单资、结缘品等,都应该一律平等,名为利和同均。 =l3* { ?G  
tL4xHa6v]  
pr-!otz  
!$+J7\& 7p  
僧团能够依循如上六和来管理与巩固,自然就会清净和合了。 CLD*\)QD\  
\G*vY#]  
Hw/1~O$T  
`ml;#n,*  
其次,自己个人怎样才能安住呢?分为三点说明:安身、安心、安道。 T3{qn$t8  
#H1yjJQ /x  
2{h9a0b  
'u.`!w '|L  
第一、安身。古来祖师告诉我们‘随缘而住,随遇而安。’随缘而住,这个缘很重要。随缘不是随便,许许多多事情不想去做,或者做得不好,或者自己不发心,就说随缘罢,其实那是随便。随缘是随顺缘份去成办一切应办的事业。缘包括三方面,即:地缘、人缘、法缘。 Tr}c]IP*  
6q8qq/h)  
W~QZ(:IK  
fr\UX}o  
(一)地缘:例如,你去某一个道场,一进寺门,内心里自然就充满了无限法喜,就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被摄住了,渴望安住在此道场里,这就说明你与此道场有深深的因缘。 T, gMc  
5,qfr!hN,  
sM~|}|p  
rq6(^I  
(二)人缘:你出外挂单或讨单,有时可能人家不理你、不管你,甚至把你赶出寺外,这就表明你与这个寺院缺乏人缘,想住也住不进去,道场里的执事不安排你的单。 i@_|18F]`  
cEw/F0  
I\DT(9 'E  
`h Y:F(  
(三)法缘:地缘、人缘好,可是自己所修的法门跟所住的道场修行法门不同。如:自己修密宗,到了显宗的道场,就不能相应。修禅宗的人,到了念佛道场,发现法缘不同,不能安心修行。 QkzPzbF"  
`^afbW  
G0//P .#  
$X-,6*  
今后,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去哪里挂单、讨单、参学,首先要晓得,所要到的寺院是以何种修法为中心,我要参学些什么内容,否则,漫无目标,绝不会参学到佛法。三缘具足,我们就可以安住了,名为随缘而住。 P*(lc:  
h_d!G+-]  
=J?<M?ugf  
4(YKwY2_L  
‘随遇而安’,诸位既然住在寺院里,觉得各方面都很适应,随之就应该精进用功修行,是名随遇而安。 +2W#= G  
lTdYPqMi  
T cSj `-  
hgKs[ySo,3  
第二、安心。有情与无情的差别,就在于有心和无心的不同。那么,心是什么呢?《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将要如何来安心呢? >1mCjP  
K=Fcy#, f  
wEzLfZ Oz/  
+|( eP_  
不追悔过去,不奢望未来,注重现在修学。如果自己一直眷恋曾住过的寺院,生活是多么的优裕,环境是多么的美好,而现住的道场,各方面的条件都怎么差,怎么不顺心、不如意,这样,就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安心修行。 R_ 4600  
~&4,w9b)j  
Q9#$4  
haa [ob6T  
不奢望未来。诸位对未来必定都有无限的憧憬,未来的世界,固然是美好与安乐的,那么,眼下应该如何来努力呢?我认为关键的是注重现实修学,踏踏实实地用功,不必整天高喊口号,眼高手低,不可心存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与幻想。不奢望未来,并非不要大家发愿,不要有理想,理想与发愿固然是需要的,而奢望是一种不合法、不如理、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0Y*Ax@  
h.~S^uKi*  
} "y{d@  
kS?!"zk>  
第三、安道。个人修行应该以八正道为努力的方向,以贪嗔痴三毒为所对治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长此下去,我们的心就能安在道上了。处在任何地方,住在任何道场,应该一切都是为了佛法,不是为了衣食与享受。《论语》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作为一位出家人对佛法要有坚强的信念。 -_pI:K[  
";",r^vr\  
w>VM--  
{v]A`u)  
道场,是成就佛教徒法身慧命的宝地,古来祖师大都是在寺院道场里修学而得成就的。 oOe5IczS(  
>48zRi\N  
|$9k z31  
|yN7#O-D  
我们安住道场的目的,并非是图享清福。弘一法师在《佛法十疑略释》中说:‘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粮。’现在,谈谈发心念佛。发心,是指发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发心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救度众生脱离苦海,往生佛国。若不发心,只是听说极乐世界快乐无比,享受不尽,如果为了享受、享福、享乐而发愿往生,那就不能成为往生净土的条件了。《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发心,便成魔业,何况还不曾发起菩提心呢?发心念佛,首先自己要有斩钉截铁的决心,绝不可以拖泥带水,敷衍应付,蹉跎光阴。假若你一味地分别外境,必然不能摄心,娑婆世界哪有清净安宁的处所呢?古人说:‘既会修去便修去,欲到了时无了时。’告诉我们要放下一切外缘,才能得力。 kfA%%A  
HHoh//(\  
)BS./zD*[<  
W/{HZ< :.  
印光大师曾说:‘净土法门,三根(上、中、下)普被,利钝全收。上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不能超越这个法门之外),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无间地狱),亦可预入其中。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世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 `<Zp!Hl(j  
[al$7R&  
](- :l6  
yHk/8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藏通别)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七地以上),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V!3O 1  
zj`!ZY?fv  
 @;d(>_n  
UG48g}  
念佛功夫深浅,是真念佛还是假念佛,这该以什么标准来检验呢?信愿真切不真切,只要在烦恼与欢喜两个境界上,便可见分晓。一位真心实意念佛的人,他虽然与你一边讲话,但心里还是在念佛,哪怕金榜题名无量欢喜之时,依然不会忘记念佛。烦恼重重之际,八风劲吹也动摇不了念佛的信心,方是真念佛啊! Eh0R0;l5>  
Y R#_<o  
=JNoC01D  
+lU:I  
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一个人,理智清楚,头脑冷静,深明念佛的意义与作用,但对于一句弥陀佛号尚不能认真地念,临终之时,诸般邪恶境界现前,各种障碍来临,三恶道恐怖的景象出现,便无法保持正念了,况且神志不清,许许多多的外缘不能放下,痛苦之极,怎能提起佛号呢?所以说,我们现在对一心念佛没有把握,临终之时,其希望就更渺小了。现在请大家开始念佛吧! WQ=C5^u  
~N_\V  
|ay W _5}  
<q%buyQna  
第六天(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克期取证与求生西方 +:wOzTUN  
RP z0WP  
!}Cd_tj6  
p?=rQte([  
今天是念佛七的最后一天,在这七天中,诸位师父都很精进念佛,在念佛的境界上必定有很大的长进。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因为边学习边念佛,所以可能没有很明显的成就,仅仅种种善根。种植念佛善根也是十分必要的。‘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tX&Dum$  
@+:S'mAQC  
[|xHXcW  
nXk<DlTws  
晚上,我要谈的题目是‘克期取证与求生西方’。克期,就是非常严格地按照所规定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计划与目标。念佛人的目标就是求生西方。克期,可以分成四种:第一,一念取证;第二,七日取证;第三,一生取证;第四,誓愿取证。 VGA?B@  
"M6:)h9jV  
.0cm mpUNq  
 N6E H  
第一、一念取证:一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圣号时,即刻大彻大悟,达到三不退转。这是善根利智的圣贤方能做到,非一般凡夫之所能及。 -`FTWH  
kOx2P(UAEx  
mn?<Zz  
G;qC& 7T  
第二、七日取证:即《佛说阿弥陀经》里说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70mQ{YNN  
Bj;Fy9[yb  
D%Hz'G0|  
T Jp(  
第三、一生取证:在极短的时间里可能达不到,而在此生一定要达到目的(往生西方),叫做一生取证。 +JB. EW/  
= %\;7  
{1>V~e8t  
5L"{J5R}  
第四、誓愿取证:无论需用多长时间,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犹如下午后山著火,同学们十分积极,奋不顾身地去扑救,不管火烧多长时间,火势有多猛烈,总是以扑灭山火为我们的目标,这就是誓愿取证。念佛也是如此,争取早日证到一心不乱,无论再艰难也要誓愿取证。 uf^"Y3  
/ \!hW-+]W  
Wb68")$  
k6QQoLb$V  
净土法门是‘如来兴世,难值难见’难信的法门。《无量寿经》说:释迦牟尼佛出生于世,非常希有难得,佛陀的教法也极其难以听闻到。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能够遇到善知识,听闻正法,并依教奉行,更为难得。 o2@8w[r  
tb/bEy^  
"+[:\  
$e_A( |  
佛在世时,有许多人听闻不到佛法,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我们虽然生在末法时代,但是能够听到佛法,并依法奉行,就如见到佛陀一样,见法即见佛。 >mgbs>  
wtndXhVC4>  
's8NO Xlj  
%XMrS lSOp  
‘若有众生,得闻佛号,慈心清净,踊跃欢喜’。听到阿弥陀佛的圣号生起慈悲心、清净心,欢喜无量。‘衣毛为起或泪出者’,欢喜雀跃,毛孔散开,不知不觉地泪流满面,发大惭愧心,发大出离心,此人‘皆是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这种人,在多生多世前就已用功修行,所以此人不是一般的凡人。 3YR6@*!f/  
Aj*0nV9_  
PBTGN;y  
Y]0oF_ :7  
具有善根的孩童来到寺院,虽然幼小无知,却懂得礼拜、念佛,而有些成年人,即使给他多少条件,劝他念佛,都不肯念,这就是没有善根的表现。 ~Wm`SIV  
@c,}\"(  
!O-q13\Y  
O{,Uge2n,  
《无量寿经》又说:‘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听到佛号而不相信,不能接受,这种人是从三恶道中出来的。‘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因为他往昔所造的罪业还未消尽,所以,解脱生死的因缘尚未成熟,由此产生种种的怀疑,对净土法门发不起信心。 tMad 2,:  
qDxz`}Ly=  
vS6}R5  
Yc3r 3Jy  
念佛法门既然如此殊胜,而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念佛的人,为何会被贬为小乘自了汉呢?其实不然,释迦牟尼佛曾说:一心念佛的人,是我的第一大弟子。在《无量寿经》中世尊特别告诉弥勒菩萨说:‘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圣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十方三世一切大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能获得极大的利益,如有娑婆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听到阿弥陀佛的圣号,生起一念清净欢喜之心,然后来皈依礼拜,并且依著佛陀的教法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此人‘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这种人已经得到佛法的利益,没有自卑心,而有很大的信心,不会贡高我慢,因为他一心想离开娑婆世界,欣求极乐世界,已经成就持名念佛的功德。这种人不是小乘,在佛法中名为第一大弟子。古印度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马鸣、龙树等诸大菩萨,也都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t)ly#N  
Vrf2%$g  
p^Kp= z  
MGCwT@P  
净土法门传到中国,早在东晋时,慧远大师就以毕生的精力来弘扬净土法门,我现在把有关慧远大师弘扬净土法门的情形给同学们作个极其简要的介绍,使大家能有一个轮廓的了解。慧远大师,是净土宗的初祖,山西人,十三岁时就对儒学、老庄等诸子百家都很精通。二十一岁时,前往太行山参访道安法师。当时,道安法师正好在太行山开讲《般若经》,慧远大师听后非常感叹地说:‘儒道九流,皆如糠秕。’从此,他就发心与弟弟慧持一同随道安法师出家。大师二十四岁时,便到全国各地弘扬佛法。有一天,他路过九江的时候,眼见庐山清净优雅的胜境,便移居庐山龙泉精舍用功修行。 Pwt4e-  
?<YtlqL  
p{"p<XFyO  
J/pW*G-U|  
慧远大师有一位同参名叫慧永,住在庐山西林寺,他觉得慧远大师住在山上很不方便,于是恳请大师到西林寺同住。大师应其要求,迁居西林寺。由于慧远大师的到来,西林寺的住众也日渐增多,达到容纳不下的程度。后来,在刺史桓伊的支援下,慧远大师创建了庐山东林寺。 43W>4fsc  
SXSH9;j  
$h0]  
+*WE<4"!6  
东林寺建成后,大师极力弘扬净土法门。大师容貌威严,不苟言笑,传记记载:当时有一位挂单的法师想供养大师一把如意,因为看到大师威严无比,所以他在东林寺住了好几天,竟不敢将如意亲自供养慧远大师,于是,他悄悄地将如意安放在寮房的角落里,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东林寺。 9t(B{S  
C0[Rf.*  
N'+d1  
jJg9M'@2!  
另外,又有一位法师法名慧义,前来东林寺参学,听说慧远大师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他不相信,也不服气,便对东林寺慧远大师的弟子讲:‘你们都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对住持和尚如此崇敬,我今天一定把他驳倒。’那天,慧远大师刚好在讲《法华经》,客僧本想诘难大师,惹大师麻烦,孰知他刚动念头,就满身大汗,连话都讲不出来,深被大师威德之所折伏。 UR ck#5  
[R)?93  
nchhNU  
s1<_=sfnT  
慧远大师在东林寺建立莲社,共有一百二十三人,都是当时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以及社会名流,参加结社念佛,悉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m0t 5oO  
f&bY=$iff  
46o3F"  
(pm]U7  
慧远大师不仅对念佛法门十分信奉,并且对戒律也特别重视。当大师在临终之前,医生及寺院长老告诉大师,某种药品需要加点酒方能治好病,大师却一直不肯喝,叫弟子去查对戒律,当弟子们尚未查到戒律条文的时候,大师就圆寂了。 m=k(6  
v)N8vFdd  
+ V4BJ/H  
12])``9  
传记里记载慧远大师一生曾三次亲见阿弥陀佛。大师不仅在晋代影响很大,降及唐宋皇帝还为大师追封谥号:‘正觉大师’、‘辩觉大师’、‘圆悟大师’、‘等遍正觉圆悟大师’,由此可见,慧远大师的遗风遗德影响之至远至大! |j&u2DM~#m  
BP6;dF5 E  
l"p%]\tZ  
|tP1,[w">  
我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希望大家明白,丛林是给出家人用功修道的,而不是给没有道心的人享乐的。 ' jR83A*  
?u` ?_us  
z kYl IUD  
d}3<nz,  
其次,我们为何要求生西方呢?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说:‘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就,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西方净土),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d i`}Y&  
l]Jk  }.  
a"&@G=M@d  
,Ej2]iO\7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特别指出,初发心修行的道友,根机与悟解都十分薄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虽然发心救度众生,但应发愿往生西方。譬如小鸟翅膀未长,羽毛未丰,不可以逼他高翔。‘先须依林傅树(依托树林,在林中学飞翔),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前,法身生长(法身慧命成就),随感赴益(随顺机感回入娑婆,广作饶益有情诸事)’。 9-eYCg7C|  
8K*X]Z h  
UTc$zc7  
+ 1\1Z@\M  
现在,许多念佛人对求生净土,发心不够真切,除了自己的善根不足,业障深重外,大多数人念佛的目的是在求福、求寿、求平安。 L.$9ernVY  
*Af]?-|^{#  
SE)_5|k*  
C(b"0>  
修持净土法门,最忌讳的是但求人天小果,世间福报,这些都是轮回之因。出家人也是如此,丛林固然需要应有的资生器具,我们用功办道才有保障,但资生器具仅是为我们用功办道服务的,我们追求的目标不是资生器具,如果只一味追求资生器具的丰足,活著就不会有多大意义。念佛若仅仅为了保平安,不希望早日往生,这恰恰与净土法门的愿心相违背。如果不求往生净土,在此尘世,又有谁能保你平安呢? J4 .C"v0a  
@y[Zr6\z  
<.CO{L\e  
PwQW5,,h0  
佛经中说:净土法门是极其难信的法门,其原因就在于此。众生往往只注重现世安乐,而不注重后世解脱,不注重后世的究竟安乐。殊不知,此世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只有解脱乐才是究竟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说法者只告诉大家现世乐,而不告诉大家解脱乐,我认为这是不究竟的,或者可以说是相似法,不是正法。因为,你在告诉众生轮回的好处,劝导众生贪恋娑婆世界。必须首先肯定这个世间是痛苦的,这样才能发起出离心。 9*GwW&M%1_  
5s8S;Pb]<  
5)' _3r  
54WM*FZ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本来是积极有益的。可是,目前有相当多的人只谈人间不知净土,而且越谈越离奇,越谈越忘失根本。修行的目的,只求延年益寿,享乐人生。殊不知五蕴色身是用功办道的条件,且是如幻如化的假有。释迦牟尼佛经常警策弟子:流光易逝,生命无常。即使你怎样用心保养,最终必定业尽身亡。 V^QKn+/  
xyj)W  
N(vzxx^  
EXH{3E54)`  
在这精进佛七中,有常住的师父,也有佛学院的同学一道来参加。我所谈的内容,主要是以佛学院的同学为当机众,可能常住许多师父,尤其是对念佛法门比较有心得的大德们,耽误很多时间,自己觉得很过意不去。佛七期间的开示固然很重要,而说法师应根据大众师父念佛境界的深浅,进行相应的说法与开示,才容易生效。 bI T OA  
OYzt>hdH  
%eGxQDIXg  
%E?:9. :NJ  
乙亥年十一月十七至二十四日  y A?>v'K  
>/;\{IG Wn  
讲于福建莆田广化寺念佛堂  JaKR#Y$+~  
@k <RX'~q  
@;qC % +^  
~"\sL;B  
Posted: 2008-06-01 21:35 | [楼 主]
gogg85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5 点
银子: 5 两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31
最后登录:2009-01-21

 支持下楼主

路过。楼下的来看看。新年快乐! 7*'_&0   
s7FqE>#c0  
2r?g|< :  
+/\.%S/  
Se"\PxBR  
w#Nn(!VR  
*Ei~2O}  
\5s!lv*&  
<FS/'[P  
l3-Ksw U  
4I:Jb;k>  
L}>9@?;GW  
y>~=o9J_u  
m|24)%Vj;=  
.a=M@; p  
!!2~lG<]  
]P(Eo|)m  
盛大推广员 盛大通行证
Posted: 2009-01-21 00:13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洞天福地社区 » 法海拾贝


Powered by 净业寺 ©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