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清净妙莲华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2
发帖: 1933
威望: 1970 点
银子: 2398 两
贡献值: 19600 点
在线时间:344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11-02-08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0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 mmP U  
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5 >[`)  
9i%9   
    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n8u*JeN  
这是形容西度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 u7].}60.'  
,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诗中有「隔断红 K5`Rk" s  
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 ,2,5Odrz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 p3yU:q#A  
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Mu2`ODe]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 !h:  Q  
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  zF: j  
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 ;GOz>pg  
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2|{V,!/cvG  
ipjkZG@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 ;LMWNy4  
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 .'d2J>~N  
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Dw,"VHP  
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 /;oqf4MF  
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 z<&m*0WYA  
,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 XUS vhr$|  
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 SlaDt  
,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 Phs-(3  
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 c\.P/~  
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 B42sb_  
,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6Fm_b] u  
1@_T  m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 e:-8k_0|  
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 /3B6 Mtb  
隐于山林」。这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 &y\sL"YL!  
。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 Tlodn7%",  
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碍,处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 s 3r=mp{  
要去分别。 J/W{/E>;  
DtF}Qv A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 FxRXPt FK  
、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 H%}IuHhN)  
佛门中找一条□安偷生之路,所谓:伴著青磬红,了此残生。这景象是非常消极 2UadV_s+s  
、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 Zyye%Ly  
和正途。 1-VT}J(  
0X9Y~TM%  
    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也并不等于出家。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 Vrp[r *V@E  
家只是少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 CxF-Z7 '  
三宝和施予众生:施予三宝是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 xf,5R9g/  
、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 z`U Ukl}T  
是出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 `G$1n#&  
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故所谓看破红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 e3m*i}K}  
:i*JnlvZ  
    至于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 '&yeQ   
、净化人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 9uYyfb: ,z  
佛化人间的旨趣。在家学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于家庭、社会、国家 la^ DjHA$  
都应尽责尽分。所以学佛之后的在家人,他会更积极于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 ;*cLG#&'M  
。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为出家、在家两类的原因;出家菩萨是无牵无 0q6I;$H  
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 RBGX_v?  
8 0B>L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于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 .$rC0<G[K  
人间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一,绝对的多数是属于恋世型的,对于任何 Lm%GR[tyQ  
事物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不知生为何来,死向 K_/B?h  
何去?活著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第二类 - u3e5gW  
人是厌世者,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是消极、悲观,对于生命抱著无 0l\y.   
可奈何的态度。因此,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而过隐遁 >-)h|w i  
的生活;后者若不自杀而死,也会逃避现实,抑郁以终。第三类,是属于放得下、 z/]q)`G  
提得起的人。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间众 KfY$ka[}"S  
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于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就是被后世 -J0WUN$2*  
称为贤者和圣人的型范。 n$)_9:Z-j  
9NpD!A&64<  
    以佛教的观点看,第一类人是凡夫根性;第二类人,类似小乘根性;第三类人 \\4Eh2 Y  
,类似大乘根性。不过,若以佛法化导,第一类人虽是凡夫,也能够渐渐获得智慧 }5 9U}@xC  
,洞察世间现象,为人们减少烦恼,为社会减少灾难。第二类的小乘根性,则至少 BavO\{J#|0  
不会愤世嫉俗,或者寻短自杀,而会积极修行,早求出离生死苦海。进而也能为人 C+V* Fh3  
间留下自我奋发,自我救济的模范和典型。第三类大乘根性者,则能由于佛法的化 z1V#'$_5-  
导,而赋予无限的生命、无穷的悲愿,生生世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化人间, s8gU7pT49  
成就佛国净土;不仅度人,也要度尽一切众生。他们不会因阻挠而失望,也不会因 lWZuXb,G  
便利而狂热;时时努力于因缘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却永远精进不 pchBvly+0  
懈,像这样的学佛态度,当然与看破红尘的观念了不相关。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
Posted: 2008-11-26 20:50 | [楼 主]
菩提树枝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宣传大使奖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364
威望: 367 点
银子: 495 两
贡献值: 4950 点
在线时间:1397(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30
最后登录:2010-10-08

 

学习了...顶礼师父
向心觅佛!成就心佛!
Posted: 2008-11-27 18:13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洞天福地社区 » 红尘清泉


Powered by 净业寺 ©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