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证严法师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落花谷主
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
优秀斑竹奖 特殊贡献奖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2
发帖: 617
威望: 651 点
银子: 108 两
贡献值: 5650 点
在线时间:4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2
最后登录:2010-12-31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证严法师

0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w5`Oig[  
"Xj>dB1~  
多增一分真我 R_duPaWc@  
@5\/L6SRfL  
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1i 7p'  
)AXa.y  
从自我做起 =`t%p1   
Wl{wY,u  
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同样的,响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r?R!/`f  
zvKypx  
修德 V&R_A~<T  
 V/t-  
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gx=2]~O1(  
puK /;nns  
知羞耻 bdyIt)tK+  
$`txU5#vs  
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知羞耻。 Jm3iYR+,  
2rqYm6  
诚于内,形于外 {3G2-$yb  
u<nPJeE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等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w~Utx4  
c59l/qoz  
救世先救心 vL Qh r&I  
j6&7tK,  
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成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祥和乐。 ' 4 Kf  
bEl)/z*gy/  
深思熟虑每句话 /@9-D 4  
u =|A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_tJ;  
BZRC0^-C@  
问心无愧 h7[PU^m  
QW6\~l 4  
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J@Qw6J  
Z{b($po  
入群磨练 ^?gs<-)B  
Hh0a\%!  
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9`v[Jm% $m  
)]3(ue  
最坚强的人 b{wj4  
PK<+tIm\  
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qg#|1J6e  
b 6B5  
不毁谤同道 O$,MdhyXC  
q2C._{ 0'  
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3.?kxac  
mjtmN0^SR  
不伤害别人 kg^VzNX  
[|!A3o  
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Lradyo44u\  
;9rS[$^$O  
彼此感恩、行善 2)zAX"#/  
!ENDQ?1  
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3</gK$f2  
$|V@3`0  
个人是社会的起源 Z>si%Npm\  
}[>X}"_e  
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M)JKe!0ad1  
)Z0bMO<  
何谓修行? J )DFH~p  
$,)PO Z  
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惭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MOia] 5  
o^ zrF  
福至心灵 sW^e D;  
QB.QG!@  
有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MVsa9>I  
Fd86P.Df  
不要小心眼 ;p+[R+ )  
hGy[L3 {  
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W=:AOBK  
X`6"^ xme  
步入解脱门 QdrZi.qKH  
YSh@+AN  
平常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着,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ok:+D]  
p9>1a j2a  
时时尊重他人 4iI4+  
BPuum  
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Z%Q-V  
k-Yli21-/|  
练心 I`f5)iF?0  
]9N&I/-  
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藉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g/FZ?Wo  
/5<=m:  
不散播是非 $~S~pvT  
[~u&#!*W  
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pCDN9*0/  
6Cz O ztn  
启发自我觉性 MoE&)~0u&  
;F#(:-:  
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D8<C7  
K8aqC{  
以众人为重 puJB&u"4L  
J09jBQ] R  
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CVW T >M<  
=KUmvV*\  
苦修 ~L"$(^/  
+]s,VSL5`  
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 `XhH{*Q"X  
0muC4  
放弃忧愁惶恐 X+C*+k,z  
8 ECX[fw  
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0_<u4  
d?8OY  
不谈神通怪力 HJ]xZ83pC  
W|7|XO  
除了对人与事必段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从动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准,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pY`$k#5  
Vw1>d+<~-)  
修学三要 ?id) 2V0s  
-BH/)$-$  
修学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场。二、要有骆驼的耐力——工作时,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三、要有狮子的勇猛——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猛。 Ln4]uqMG.  
K9lekevB  
同参 8i154#l+\  
b)<WC$"  
同参,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去除习气,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 ~=*o  
tL$,]I$1+  
同道 lN#j%0MaUo  
=P]Z"Ok  
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WcC<3  
UDh \%?j  
圣人无梦 TKR#YJQ?K  
!?nO0Ao-$  
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K'UXoU1  
hOwb   
修行修心 p^pd7)sBr  
LP"g(D2'n  
修行人的心境,要如“乌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D;K&:~|N  
C ~h#pAh  
戒、定、慧三学 h>`[p,o  
~!({U nt+'  
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2U[/"JL  
<9]"p2  
四重德行 f! +d*9  
5S4Nx>  
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PYV-@q  
%g7j7$c  
“言理”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Mfqzy  
~aotV1"D  
“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lY-/Ty  
U9]&KNx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猛。”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则“温威并重”。 \l=A2i7TQ  
c\. )vH  
“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D!* SA  
\ ERBb.  
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
Posted: 2009-06-21 11:38 | [楼 主]
飞天
知恩报恩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355
威望: 356 点
银子: 489 两
贡献值: 5050 点
在线时间:291(小时)
注册时间:2009-01-12
最后登录:2010-12-19

 

慈济大爱,佛法永存! 6m:$RW  
顶礼证严法师!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Posted: 2009-06-22 11:55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洞天福地社区 » 法海拾贝


Powered by 净业寺 ©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