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证严法师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落花谷主
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
优秀斑竹奖 特殊贡献奖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2
发帖: 617
威望: 651 点
银子: 108 两
贡献值: 4950 点
在线时间:4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2
最后登录:2010-12-31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证严法师

0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QHNyH  
}Fjbj5w0  
多增一分真我 h1_Z&VJ  
RDdnOzx  
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yx]9rD1cz  
xgk~%X%K  
从自我做起 l)NkTZ<]  
Q4u.v,sE  
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同样的,响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e^;;<*w  
` s7pM  
修德 0ID9=:J  
\FsA-W\X  
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ghI$oH  
iHPsRq!  
知羞耻 J p?XV<3Z  
H!IVbL`a{  
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知羞耻。 $lxpwO  
q A .9X4NQ  
诚于内,形于外 >$D!mraih  
s 47R,K$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等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jqaX|)8|$  
gzs \C{4D  
救世先救心 wMVUTm  
NH/A`Wm  
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成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祥和乐。 +pR,BjY  
=ANr|d  
深思熟虑每句话 _KM? ?&  
=dAAb\: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y RxrfAdS  
DsMo_m/"1  
问心无愧 lx+;<la  
(%B{=w}8  
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odi>!ViH  
"KIY+7@S}  
入群磨练 \foThLx  
lAN&d;NU6Z  
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X~r9yl>  
C!+D]7\j  
最坚强的人 Xe_ <]|  
PLz{EQ[cV  
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E.AY  
A]bQUWt2  
不毁谤同道 D)-LZbPa  
;U'\"N9  
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4;YP\{u  
d~<$J9%  
不伤害别人 _x.2&S89  
C98F?uo%Q  
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ZN}`A7  
77M!2S_E  
彼此感恩、行善 2'fd4 rE5  
]'pfw9"f~  
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Tr?p/9.m  
D/E5&6  
个人是社会的起源 je mb/ :E  
nuq@m0t\#  
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AZ!/{1Az  
YhH3fVM  
何谓修行? w%\ nXJ  
Pn9".  
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惭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bej#'M#  
`<tRfl}qs  
福至心灵 P*"c!Dn  
4pL'c@'  
有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FsqH:I4O  
iM8Cw/DS  
不要小心眼 NV./p`k  
q_[y|ETJ]  
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 f;v$rsZ  
5J`w8[;  
步入解脱门 x;W!sO@$  
"w"a0nv  
平常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着,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mK()#6  
bVcJ/+Yx|  
时时尊重他人 [7><^?t V  
HW[&q  
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M:&Aj)x16  
UwW@}cy,L  
练心 uT]$R  
w~6/p  
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藉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q#j[0,^ $  
-9 LvAV>  
不散播是非 q!W,2xqZoq  
>4ex5  
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f8-`bb  
?u2\ *@C  
启发自我觉性 \L>XF'o  
d\qszYP[  
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 :cIZ  
fm Yx  
以众人为重 W)1nc"WqY  
T ?Om]:j  
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kVLZdXn,q2  
QV."ZhL5=  
苦修 Jm , :6T  
\r aP  
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 pOK=o$1V8  
(w-"1(  
放弃忧愁惶恐 ot7f?tF2<J  
D;JZ0."  
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qe5J  
HCr}|DxyK  
不谈神通怪力 vgc~%k62c  
MNU7OX<  
除了对人与事必段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从动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准,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tV4yBe<``  
!ldE9 .  
修学三要 _9D]1f=&  
BUZ74  
修学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场。二、要有骆驼的耐力——工作时,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三、要有狮子的勇猛——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猛。 \ MuKS4  
>? o5AdZ  
同参 W+u@UJi  
4+qo=i  
同参,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去除习气,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 Z^]Oic/0Oa  
H5]q*D2  
同道 \>su97  
%^W(sB$b  
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6!)hl"  
8;~,jZ s  
圣人无梦 )%/ Ni^  
,h5 FX^  
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1V5N)ty  
Y<^Or  
修行修心 8F\'? 7  
/p;OZf]  
修行人的心境,要如“乌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L?N: 4/0;!  
'n{=`e(}cI  
戒、定、慧三学 7.{+8#~nV  
`0s3to%7  
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hJFxT8B/  
|1kA6/  
四重德行 @ #J2t#  
_7v4S/V  
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O 8l`1  
Hj-n 'XZ  
“言理”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5a6d3u/  
S41S+#7t*  
“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CDh,ZN;|  
~A/vP-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猛。”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则“温威并重”。 -iy17$  
xE_~.EoB  
“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rk+s[Qi~  
|I]G=.*E  
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
Posted: 2009-06-21 11:38 | [楼 主]
飞天
知恩报恩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355
威望: 356 点
银子: 489 两
贡献值: 4350 点
在线时间:291(小时)
注册时间:2009-01-12
最后登录:2010-12-19

 

慈济大爱,佛法永存! )WF*fcx{  
顶礼证严法师!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Posted: 2009-06-22 11:55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洞天福地社区 » 法海拾贝


Powered by 净业寺 ©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