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证严法师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落花谷主
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
优秀斑竹奖 特殊贡献奖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2
发帖: 617
威望: 651 点
银子: 108 两
贡献值: 4950 点
在线时间:4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2
最后登录:2010-12-31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证严法师

0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F,{mF2U*$  
0'fswa)  
多增一分真我 Rh?bBAn8  
O|~C qb  
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UhpJGO  
C!*.jvhT  
从自我做起 k%sH09   
:#pdyJQ_  
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同样的,响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o<CJ  
yB2h/~+  
修德 pX ^^0  
L_NiU;cr%  
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J*M  
<ZF|2  
知羞耻 1(Ta*"(0Ip  
k(l2`I4V  
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知羞耻。 <aJQV)]\  
$Sgf jm  
诚于内,形于外 ksOGCd^G7  
^k;]"NR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等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O![>Fu5  
2t-w0~O  
救世先救心 &~ y)b`r  
>F7w]XH  
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成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祥和乐。 ds(?:zx#  
)rD!4"8/A  
深思熟虑每句话 l9Ir@.m  
&)%+DUV|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Xq*^6*E-}  
~,b^f{7`!  
问心无愧 s|]g@cz an  
'6#G$  
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sQvRupYRO  
fkBL`[v)4  
入群磨练 tcuwGs>_  
lmvp,BzC  
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50W+!'  
_\}'5nmw\  
最坚强的人 CWn\K R  
O1J&Lwpk,  
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Y$ ys4X  
b-&iJ &>'  
不毁谤同道 &riGzU]  
Ey&H?OFiP  
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QF#w $%7  
` p\=NP!n  
不伤害别人 dAh.I3  
MzJCiX^  
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tnRf!A;m  
L*(9Hti  
彼此感恩、行善 1F^Q*t{  
z8Q!~NN-K  
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c p2Fac  
k$w~JO!s  
个人是社会的起源 {ez $kz  
lkn|>U[  
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Zz;;Z  
.+9hm|  
何谓修行? Z!1D4`w  
n~N>;m P  
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惭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z%;p lMj  
RP4/:sO  
福至心灵 ,N.8  
Ms{";qiG  
有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 7/Cg  
M!UTqf7XL  
不要小心眼 nw+~:c  
d7OygDb<  
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XE}gl&\  
`ONjEl  
步入解脱门 Gm=qn]c  
4xy\  
平常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着,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8+zW:0"[  
p4' .1.@  
时时尊重他人 V]=22Cxi'~  
')X (P>  
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V(Dd[B6  
NB-dlv1  
练心 "g{q=[U}  
vl"w,@V7  
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藉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6K/RO)  
$^Fl*:6  
不散播是非 l& :EKh  
'solCAy  
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b+rxin".  
K`4rUEf}V"  
启发自我觉性 ~f/|bcep  
?bTfQH vX  
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BWq9uE  
L.Y3/H_  
以众人为重 +>ju,;4WK  
DiCz%'N  
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9Q(3$}  
#8$?# dT  
苦修 h<9s& p  
 *}?[tR5  
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 s\*L5{kiSl  
R+ * ; [  
放弃忧愁惶恐 L 4By5)  
-^_m(@A<~  
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0'=}BE  
E$ d#4x  
不谈神通怪力 Ltlp9 S  
5ut| eD`3  
除了对人与事必段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从动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准,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W5*ldXXk  
t^s&1#iC  
修学三要 "TZq")-  
-JW~_Q[  
修学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场。二、要有骆驼的耐力——工作时,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三、要有狮子的勇猛——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猛。 ^Hd[+vAvR  
Ln"wj O ,  
同参 SSK}'LQ  
2qMiX|Y  
同参,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去除习气,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 r`H}f#.KR  
:@A&HkF  
同道 wk(25(1q  
u4x-GObJM  
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18&"j 8'm  
P/%7kD@5;  
圣人无梦 _NDQ2O  
z@*E=B1L  
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Od1\$\4Z  
IH|zNg{\Y  
修行修心 'aSsyD!?<  
:F(4&e=w  
修行人的心境,要如“乌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aZ#FKp^8H  
*?)MJ@  
戒、定、慧三学 Xp<q`w0I,  
oD)x\ )t8  
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y<^hKjV  
aLk3Yg@X  
四重德行 L.n@;*  
V!}I$JiJ  
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np_B0`  
Mz@{_*2   
“言理”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tK_(gO  
~ 9>H(c  
“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nUdU = m  
Vt`4u5HG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猛。”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则“温威并重”。 ZO+RE7f*?c  
r~b.tpH  
“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xUJ(tG3  
u[a-9^&g  
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
Posted: 2009-06-21 11:38 | [楼 主]
飞天
知恩报恩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355
威望: 356 点
银子: 489 两
贡献值: 4350 点
在线时间:291(小时)
注册时间:2009-01-12
最后登录:2010-12-19

 

慈济大爱,佛法永存! X#1WzWk '  
顶礼证严法师!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Posted: 2009-06-22 11:55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洞天福地社区 » 法海拾贝


Powered by 净业寺 ©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